Antkillerfarm Hacking V8.0

Ancient China » 秦汉(一)

2021-12-01 :: 3697 Words

秦汉

秦制基本上是抄袭三晋制度,特别是魏制。哪怕是到了秦始皇上台初期,秦吏还在抄录、学习魏安厘王颁布的《奔命律》,把魏国新的极限总动员体制当成楷模。换言之当时其他国家或多或少也是“秦制”的。

秦在被征服地区安排了大量的秦人担任“新地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罪被处罚才到被征服地区做官吏的,而且大部分新地吏都毫无上升空间、同时却堵塞了当地有爵领主本就有限的上升之路。

诸如咸阳夜遇盗还得自己拔剑抵抗,“明年祖龙死”、“祖龙死而地分”以及大铁锥事件等大案都查不出结果,刘邦等人在芒砀山聚众做宋江、迁陵县到处土贼不能镇压,都是秦始皇时期也难以有效管理东方的象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1387964

始皇帝迟死几年,扛得住秦末农民起义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7093412

秦始皇的黑料是否都是儒家编造的,其本人其实是一位仁慈爱民的君主?


Q:“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当时算是胡吹大气吗?

A:看一句狠话是不是色厉内荏胡吹大气,你得看说这句话的人做了什么,所谓“听其言,观其行”。那么说这句话的陈汤做了什么呢?带着一群不算正规军的使节护卫队,召集了屯田的边军,号召了西域各国组成“联合国军”,把占据了康居关起门来当大王的匈奴人给亡国灭种了。之后,他才在上奏的奏书里写了这句话:“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所以,这句话并不是在放狠话,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匈奴不听话,我把他打残了,你们若是觉得我手中剑不利,也可以学他拿项上人头来试试。

汉朝就经常搞这种事。派个使节过去,要么就是使节把人家国王杀了,汉军过去接管;要么就是人家国王把使节杀了,汉军过去接管……后来汉使去了,大家就很老实。


从前代王(后来汉文帝)想去当皇帝,却又害怕成为功臣集团的傀儡;宋昌对他说了:您不用有这种担忧;现在中央政府有您的侄子(朱虚侯、东牟侯)握有权柄,地方上有您的叔伯、兄弟、侄子们(齐王、楚王、淮南王、琅琊王等人)控制着广阔的地方;周勃、陈平等人哪有可能控制您呢?


中央直属的汉地实行郡县制(秦制),东方各地依然实行分封制(周制),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郡国并行制”。

扬州的大王庙,供奉着两位吴王:夫差和刘濞。楹联:“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横额:“恩被千吴”。

战国末期,秦国武力独步天下,但不断有秦人越过边境,逃往楚国;秦国攻占韩国上党地区,但这些人都不愿意当秦民,而纷纷逃往赵国,愿意当赵民。

https://mp.weixin.qq.com/s/hKZ1MNa6SsmZuYg_7HNiBg

西汉的”一国两制”:老百姓喜欢哪一个?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385183922015915

王莽爱改名


看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会发现里面既有刺史,又有太守,还有相。比如说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济北相鲍信,这些人为什么能“平辈论交”共为诸侯呢?

汉朝的制度,其实是郡县两级制,也就是天下分成几十个郡国,每个郡国又分治数个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而国的行政长官为相,都由中央直接任命,秩“两千石”。早年国相位在太守之上,后来皇帝贬抑诸侯,定诸侯相之位在郡太守之下,但是无论上下,两者职能、职权基本相似。

太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自主权极大。同时可以自己辟用僚属,组成小朝廷,郡中人士称之为“郡朝”,和中央朝廷类似。

正是因为太守权重,朝廷于是又把数郡合成一州,把天下划分成十三个州,每个州派一个监察官,专门来监督这些官员是否有不法的事情。但是行政上依然是以太守为主。所以这个监察官的秩并不高,只有六百石。和太守手下的郡丞一样。十三州这个制度,这个数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明清时分,天下分成十三道,然后每个道会派监察御史巡查,如果某个道正好有八个州府,那就是俗称的“八府巡按”。

但是汉家的制度,讲究“以轻抑重”。太守位高权重,而刺史又代表天子督察诸郡、宣达教令,甚至于可以直接弹劾太守,自然权力也很大,于是就故意给了六百石,和郡太守所任命的督邮一样,然而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即便是督邮,其实也是“以轻抑重”,因为督邮相当于一个“郡内的刺史”,可以检举监督县令、县尉,而大县县令的品级也有一千石,高于督邮,而被督邮所制。

但是后来,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展,其路径和明清时期巡抚权力的扩张有点像。早期的刺史,治官不治民,并且也没有治所,就几个郡循环着跑,每年年终还要亲自回到朝廷给天子汇报。后来的刺史不但有了治所——也就是所谓的州治,并且有的直接侵夺太守的权力,让治下的太守出钱出兵。渐渐的成为了太守的直接上级。有些强势的刺史,虽然无州牧之名,已经有州牧之实,而左右也以“方伯”、“牧伯”来称呼刺史。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59912

汉朝州牧、刺史、太守的官阶是何关系,职能有何区别?


刘邦是从小听信陵君的故事长大的,并以信陵君为毕生偶像,少年时还想过投奔信陵君,后来有能力西行至魏国各地时,信陵君已故去多年。青年时作过信陵君手下张耳的门客,每每经过大梁就祭拜信陵君,流氓天子一辈子追寻着的是无忌公子的足迹。


当时皇宫中南宫云台发生火灾,宦官中常侍张让、赵忠劝说汉灵帝聚敛天下钱,名曰“修宫钱“,每亩十钱,用来修宫室、铸造铜人。又下诏令州郡出纳材木文石,送到京师。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百姓呼嗟。考虑到司马直在钜鹿郡太守任上清廉的名望,于是减免三百万钱,而司马直仍然拿不出,怅然说道:“我本应该是为民父母官,却反过来剥削百姓来应付朝廷的索取,我做不到!”于是称病不就,朝廷则再三催促司马直交钱。司马直无奈出发,行至孟津,留下遗书抨击卖官鬻爵的政策,然后服药自杀。


汉景帝刘启当太子的时候,有一天晚上要程姬侍寝。不巧的是,程姬来例假了,不能啪啪啪。但太子有欲望又不能憋着,她就把自己的一个姓唐的丫鬟梳妆打扮一番,给刘启送去。一夜风流之后,丫鬟竟然怀孕了,十月怀胎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起名刘发。汉景帝即位后把丫鬟扶正,封了她做妃子,并把刘发封为长沙王。——因此后人把例假称之为“程姬之疾”。

后来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刘回生南顿令刘钦,刘钦生刘秀。刘秀即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所以,一个女人的一场例假,阴差阳错之间,竟然创造了一个两百年的帝国。

刘秀的祖上,是汉武帝的六哥刘发。后来,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刘秀他们家这个分支,就在舂陵地区开枝散叶。后来,这些生活在舂陵地区的刘家人,就被大家统称为舂陵刘氏。

从汉武帝时代,到西汉末年,时间并不算太远。在舂陵刘氏内部,和刘秀关系最远的亲戚,也能追溯到同一个高祖父身上。

比如当年的更始帝刘玄,他和刘縯刘秀兄弟,就是同一个高祖父。后来在刘縯和刘玄之间,舂陵刘氏内部的绝大多数人,选择了追随刘玄。

小长安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东汉开国的历史上,这一战算是主线剧情。整个舂陵刘氏,几乎在这一战当中,死了一大半!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37479

东汉建立后,西汉的宗室们(非刘秀支)还有特权或宗室待遇吗?


九锡,先秦时通假为“赐”,读音作ci,汉以后改为“锡”,读音作xi。


长安令/咸阳令,陷害虐杀了一个平民。这人育有七个女儿,膝下没有儿子。按常理,女子柔弱,平民上告无门,这冤情只能含恨了。但是我大长安县自古民风彪悍,直到现在关中都有俚语:“金周至银户县,杀人放火长安县”。这七个女儿下了狠心要让父亲安息,于是苦修武艺,隐忍不发。终于有一天,她们逮住了机会,这日长安令/咸阳令出游,七女设法将仇人的车队堵截在了渭水桥上,一番苦斗,最终手刃了对方,为父报仇。

https://www.163.com/dy/article/DB1IE52K0521AU53.html

杀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汉代“七女为父复仇”的故事是如何失传的?


马肝问题是指西汉时,黄生和辕固生辩论,黄生认为汤武并非是受命,而是篡弑,他说:“汤、武非受命,乃杀也。”

对此辕固生反驳道:“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即是说汤放桀、武王伐纣顺乎天、应乎人,是地地道道的“革命”,不是篡弑。

但是这个黄生却非常固执,反对这一点。他说:“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君主再怎么昏庸也是君主,臣子再怎么贤能也是臣子,不能推翻君主,就像帽子再破也不能穿在脚上,鞋子再新也不能戴在头上一样。

这时候辕固生也显得不太厚道,将了他一军,说道:“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辕固生反问道,那么汉高祖取代秦朝也是不应该的了?也是篡弑吗?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个问题。

最后汉景帝打圆场说道:“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意思是吃马肉不吃马肝(当时认为马肝有毒)不能说不懂美食。自此以后,汤武革命成为了政治禁忌。

Fork me on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