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元恪,也不甘示弱,以元英为帅大举南征。元英是北朝名将,此前屡破南朝军队,绝非萧宏可比。钟离之战的缘起,实际上就是元英追击南朝败军引起的。韦睿临危受命,率军增援,大破魏军。这一战是北魏建国后的第一次惨败,损失近30万人。南北朝的实力天平再次倒向南朝,北魏由于国力损耗甚巨,国内民变加剧,逐渐走向了衰落。
几年后,元英卷土重来,打败了南朝名将马仙琕。朝廷下诏命韦睿率军增援。韦睿到安陆,把城墙增高到两丈多,又开掘大沟,建起高高的敌楼。众人都笑他胆小,韦睿却说:“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由于“韦虎”的名头实在太响亮,元英终究还是没敢进攻韦睿。
这个人的离奇程度,不在毛修之之下。
从身份上来说,他是个书法家、文学家。在南朝普遍是士族阶层做官的情况下,这个身份基本是标配,少数像刘裕这样的大老粗除外。
他还是个医药家、炼丹家。这个身份有些偏门,但如殷浩之流,也曾是名医,所以还不算罕见。
他还是道教上清派的宗师。这个身份,在当时南北方普遍尊崇佛教的背景下,就显得很特别了。
他还是个博物学家,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是不在朝廷上班的“山中宰相”。他和萧衍交往甚密,凡有军国大事,萧衍都会和他书信往来。梁朝早期的国策,多决于陶弘景,比如梁朝的国号就是陶弘景起的。但他隐居茅山,坚决不肯出山当官,算的上是个奇葩。
这一时期的胡太后有两位,一位是北魏胡太后,另一位是北齐胡太后。这里讨论的是前者。
这位胡太后,明显想效仿她的前辈冯太后。但是志大才疏,没有冯太后的本事,却在垂帘听政上更近了一步,公然自称“朕”。代价是惨痛的,直接被权臣软禁五年。好容易干掉权臣,却不知悔改,居然谋害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她的日子也到了头,被新崛起的军阀尔朱荣,沉入了黄河。
归根到底,她和后来唐中宗的皇后韦氏一样,没有看清楚她们权力的来源是什么——狐假虎威的狐狸,如果没有老虎在身后,那它就什么也不是。
钟离之战后,北魏国力下降,内部矛盾却日益尖锐。南方掌权的洛阳集团日益腐化。北方的六镇集团,则由于干的活多,好处却分的少,而普遍心怀不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了六镇起义。六镇本来是北魏为了防御北方的柔然而设置的六个军镇。这时,北魏政府却不得不借助柔然等外部力量,平定叛乱。尔朱荣就是在平乱的基础上,崛起的实力人物。
孝明帝的死,给了尔朱荣夺权的口实,尔朱荣直接一不做二不休,将胡太后和两千多政府官员集体屠杀了,史称“河阴之变”。河阴之变标志着北魏政治统治的终结,尽管北魏王朝后来又延续了六年,但天下的主角,再也不是北魏的皇帝了。
六镇起义的起义军,经过多年整合,最终汇聚到葛荣手下,最强盛时,兵力达到三十万人。但葛荣,和早期的石勒一样,只是到处游荡破坏,而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他的手下也没有像张宾这样的谋士。
尔朱荣的兵锋首先就指向了葛荣,相州之战,尔朱荣以七千精兵大破葛荣三十万众,擒杀葛荣,堪称经典战例。
不久之后,河间人邢杲纠结葛荣余党,再次起义,又被尔朱荣心腹元天穆平定。
此后,尔朱荣先后击败陈庆之,荡平关陇的万俟丑奴,在短短三年之内基本统一了北方,功业直追当年的曹操。
不仅如此,尔朱荣还很快走上了曹操篡位的老路。但他错估了手中的皇帝元子攸,元子攸是曹髦,而不是曹奂,他暗中策划了对尔朱荣的刺杀计划。最终,由于尔朱荣的轻敌,他和元天穆都死于元子攸之手。
尔朱荣虽然如彗星般掠过天际,但却算的上是那个时代最牛的能人。除了南方的陈霸先之外,此后几十年间,左右天下大势的豪杰,都被网罗在他的麾下。
尔朱荣的心腹元天穆原是皇室远支,在平定六镇起义的过程中,十分佩服尔朱荣的才能,并和尔朱荣交结甚深。他为人宽厚,深得人心,堪称尔朱荣的最佳拍档。如果元天穆不死的话,可能历史也会走向不同的道路。
陈庆之是天涯论坛上享誉已久的一代军神,本篇人物志写到此处,正好聊聊他。
河阴之变后,北海王元颢投降南朝梁,萧衍命陈庆之以七千孤军北伐,助元颢为帝。一代军神陈庆之就此登场。
陈庆之指挥有方,很快便占领了洛阳等30余城,随后又击退了元天穆。尔朱荣不得不亲率主力进攻陈庆之,但又被陈庆之击退。于是,尔朱荣改变策略,击溃元颢所部。陈庆之四面受敌,不得不撤退,最后在追兵和大水的冲击下,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以战果而论,陈庆之甚至还比不上他的手下败将侯景,更不用说尔朱荣了。但从战争的过程来说,陈庆之所部的战斗力,确为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强军,堪比谢玄麾下的北府兵。即使以尔朱荣之强,也不能与之正面交锋。
这里附带说说洛阳在这个时期的战略地位问题。名义上,洛阳是西晋、北魏的都城,但实际上它什么也不是,好的情况下是鸡肋,差的情况下就是毒丸。这主要是由洛阳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洛阳是个典型的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由于南北朝常年在中原开战,中原的经济、兵员基本处于枯竭状态,导致占领者不但不能壮大自己,反而还增添了累赘,典型的“草肚皮”。
这个时期的有识之士,其实早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桓温北伐,姚襄稍作抵抗,将洛阳送人之后,就去和前秦争关中了。尔朱荣一直坐镇晋阳,也是出于同样的考量。
后来的五代十国,实际上也一样,后唐、后晋、后汉都是从晋阳起兵。李渊也是晋阳起兵。
因此如果让我来说的话,北方最好的三个地方是长安、晋阳、邺都。
元子攸刺杀尔朱荣的过程,堪比康熙擒拿鳌拜,可惜从结果来说,只不过是王允杀董卓的翻版。
尔朱荣虽死,但其家族势力犹存,其中尤以镇守晋阳大本营的尔朱兆实力最为雄厚。尔朱兆打起战来很果敢,但却粗俗少智,没有将领之才。尔朱荣曾说过:“尔朱兆最多只能领三千骑兵,多则必乱。”因此从根本来说,尔朱兆不是枭雄,而只是“匹夫”。
但匹夫有匹夫的厉害之处,那就是认准的事情,就毫无顾忌,决不放弃。尔朱荣可以杀元子攸,但没有杀,是因为他有所顾忌。但尔朱兆绝没有什么顾忌,只认准了皇帝是仇人,必须要血债血偿。
这下元子攸可就惨了,被尔朱兆生擒,经历了残酷虐待之后,又被尔朱兆亲手杀死。一般来说,就算是被篡位的皇帝,也就是悄悄被毒死而已。但如果不是尔朱兆后来吃了败仗,元子攸被尔朱兆拉到大街上公开处决,都是很有可能的。
尔朱荣可以压服群雄,但不意味着他的子侄也能,更何况尔朱兆还有弑君大罪。尔朱荣曾经的部下高欢,打着讨逆的名号,消灭了尔朱兆,并占据河东之地,成为群雄中最有实力的人。
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不要以为只有汉族才能同化少数民族,反过来的胡化其实也并不罕见。唐朝的安禄山,其辖区大量汉人被胡化,他们根本不信李隆基,而只信安禄山和史思明。
高欢之于尔朱荣,就好像丰臣秀吉之于织田信长。尔朱荣不死,高欢充其量也就是他手下一个得力的将领。高欢和丰臣秀吉甚至在女人方面的爱好,也如出一辙。丰臣秀吉最喜欢织田家的女人,而高欢对尔朱荣的女儿尔朱英娥也不一般,见面必束带请安,自称“下官”。(尔朱英娥当过元子攸的皇后,高欢算是下属。)
高欢是屠龙高手,先后杀死元恭、元晔、元朗三个北魏皇帝。后来的皇帝元修看到这情况,自然不愿步其后尘,于是笼络关中的实力派贺拔岳,以对抗高欢。
前面说过,北魏的统治集团自孝文帝迁都以来,主要分为北方的六镇集团和南方的洛阳集团。河阴之变,标志着六镇集团以武力方式消灭了洛阳集团。因此,在尔朱荣被杀的这一北魏版的“本能寺之变”后角逐天下的人,实际上都是六镇集团的人。这些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阴谋斗争,但又不乏温情友情,展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
贺拔岳和他的哥哥贺拔允、贺拔胜,早年都在尔朱荣手下效力。尔朱荣曾说过:“我有贺拔三兄弟,何愁天下不平。”
贺拔岳后来跟随尔朱天光平定关中。在之后的尔朱家族和高欢的战争中,贺拔岳建议尔朱天光固守关中,少量派兵,免遭尔朱兆猜忌。但尔朱天光不听,最后由于尔朱家族的内讧,被高欢击败,败死。
于是,贺拔岳见势又投靠了高欢,但只是名义上的,因为早先尔朱荣打算篡位时,贺拔岳和高欢意见相左,颇有嫌隙。而贺拔胜坐镇荆州,亦不服从高欢。但贺拔允却与高欢相交甚深。
斗争的结果,高欢借刀杀人杀死了贺拔岳,后来又赶跑了贺拔胜,接着进军洛阳。尔朱荣的死,给后来者提了个醒,这次随高欢进洛阳的,是全副武装的大军,而不再是少量侍卫。元修知道留下来也没有好果子吃,只好逃离洛阳,去关中了。
贺拔岳死后,其部下推举宇文泰为首领,对抗高欢。元修投靠宇文泰之后,高欢立元善见为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欢又觉洛阳西近西魏,南近梁国,于是迁都邺城。这就是这一时期的第五次三国对峙。
至于元修,投靠宇文泰之后,还不安分,于是宇文泰干脆的赏了他一杯毒酒。
您的打赏,是对我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