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的战争英雄,钢铁48师的师长。内战中,被叛徒所杀,又被红军鞭尸。。。
邓尼金内战表现不佳,但是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在苏德战争时,曾号召全世界的俄国人一起保家卫国。2005年,他以爱国将领的身份,重新安葬在莫斯科。
总的来说,这些旧军官虽然身上有很多缺点,但普遍有民族气节。类似的还有中国北洋军阀的段祺瑞、吴佩孚,他们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从未动摇过。
白俄的总数量在200万左右,是希特勒迫害犹太人之前,世界上最大的难民群体。中国上海是白俄难民避难的几个主要地点之一,稍后在二战期间它又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地。
由于白俄成分的复杂,他们在二战中,往往分属不同的阵营。投靠德国的白俄,成为俄罗斯解放军的主力。
二战胜利后,不少白俄被英美移交给苏联,几乎全部被处决或流放。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1957年赫鲁晓夫的拨乱反正为止。
赫鲁晓夫在中国的评价不高,在俄罗斯褒贬不一。但人们普遍对他揭批斯大林,平反大量的冤家错案持赞赏态度。赫鲁晓夫大赦白俄,并给予他们苏联国籍,基本上解决了白俄难民这个绵延40年的历史问题。毕竟从现实来看,这时大多数的白俄,都已经是流亡的第二代了,追究和清算责任,显然不能算到他们头上。
再之后的白俄,基本上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而非政治原因,留在国外。他们逐渐融入当地的生活,而不再被认为是难民。
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合称波罗的海三国。它们在历史上曾是独立国家,但到十月革命时,已经被沙俄吞并了百余年。因此斯大林等人认为这是苏联的固有领土,在入侵波兰的时候,顺道把这三个国家收入囊中。
这激起了三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大批青年踊跃参加德军。党卫军有好几个师,是由波罗的海三国的人组成的。有的士兵甚至在德国战败后,仍不肯投降,而坚持作战多年。
到了1990年苏联解体的时候,这三个国家的数百万民众手拉手组成了著名的“自由之路”,并最终获得了国家的独立。
正因如此,相比于其他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最疏远。其他国家一般要等发生颜色革命,才会疏远俄罗斯,但这几个国家从头到尾都和俄罗斯不对付。它们没有加入独联体,而是早早加入了北约和欧盟。前几年甚至还有捣毁红军烈士墓的事件发生。
波兰第二共和国,是在一战的硝烟中,从俄罗斯独立出来的。它的存在,几乎完全是依赖于毕苏斯基将军的努力。
毕苏斯基是立陶宛人。立陶宛在历史上曾和波兰是一个国家,因此他生来就是个坚定的反俄分子。一战时,站在德奥一方对俄作战。一战后,趁苏俄内战之机,出兵苏俄,试图建立一个包含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大波兰,但是很快就被红军击败。和同时期的白军不同的是,毕苏斯基最后在华沙战役,大败红军,维护了波兰的独立。
此后,毕苏斯基周旋于苏德之间,成为当时欧洲政坛的重要人物。在他于1936年去世之后仅三年,波兰就被苏德瓜分。
苏波宿怨已久。毕苏斯基屠杀过苏军战俘,作为回应,斯大林在1940年,于“卡廷惨案”中屠杀了2.2万波兰战俘。因此,流亡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从不承认战后苏联扶植的傀儡政权的合法性。
然而由于雅尔塔会议对于战后格局的划分,波兰流亡政府被英美抛弃,成为了长期的流亡政府,上演了一幕类似白俄的难民之路。1989年,东欧剧变,团结工会的瓦文萨上台。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雷沙尔德·卡丘罗夫斯基亲返华沙,将波兰共和国全部法统象征(总统旗帜、国玺、总统印信、总统绶带、1935年宪法之正本)交给了新政府。1992年波兰新政府宣布承认流亡政府所颁发的所有勋章,完成了对于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法统继承。
至于1944年的华沙起义,历来众说纷纭。有说苏联人袖手旁观的,也有说苏军经过长期战斗,必须休整的。但结合两国的长期恩怨,苏联的确没有理由太过热心,外界更没有理由指责苏联。
彼得留拉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流亡。70多年后,1992年8月22日,最后一任流亡总统宣布结束流亡,将印信和国旗,交给1991年新当选的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标志着现代乌克兰共和国继承了1917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美国的工业产值自1894年跃居世界第一以来,其领先地位就从未被超越。在外交上,美国主要奉行“门户开放”政策。这种新殖民主义政策不仅在道义上领先于旧殖民主义,其和欧洲旧列强的关系也不至于太紧张,可谓左右逢源。
在旧欧洲渐渐烂掉的情况下,美国却借助一战,大发了一笔。到了二战前,其工业产值已经占主要工业国家的42%,这个数量几乎相当于苏德之和的2倍。在战争结束时,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60%。可以说即使没有二战,美国也迟早是世界一极。
美军虽然数量上少于苏军,但质量甚高,一半左右都是海空军,和纯陆军相比,这些军种更吃装备。
美国的资源也相当丰富。当时世界石油产量为2亿吨,其中美国1.1亿吨,苏联0.5亿吨(主要在高加索),德国0.3亿吨(主要在罗马尼亚),日本只有可怜的700万吨(占领南洋之后),中国不到1万吨。
但相对于苏德在开战之前数年,就已经将部分工业生产纳入战争轨道,美国的战争动员就显得比较慢了。因此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节节败退。而从美日的实力对比来说,怎么都不该是这样的情况。
但差距很快就体现出来了。比如珊瑚海海战之中,“约克城”号航母和“翔鹤”号航母都受到重创,但前者仅用了3天时间就维修好,并参加了中途岛战役。而后者下次出现在战场,已经是5个月之后的事了。
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
通用汽车公司在战时为盟军供应各种货物,从飞机、坦克到发动机等零部件,几乎无所不包,供应量据各公司之首。其前总裁William Knudsen更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新的战时生产管理办公室主席。
相比之下,克莱斯勒的产品就单一的多了,他主要是三法宝。
1.M4谢尔曼坦克。M4是二战中和T34并驾齐驱的数量之王,仅克莱斯勒一家就生产了4万辆。
2.道奇载重车。该车是二战期间载重量最大的量产重型卡车,共生产了40万辆。德国人当然也有更大的家伙,但产量只有1000辆左右。更多时候,为了把宝贵的油料运到前线,而不得不使用骡马。
3.Jeep。巴顿将军的至爱,美军的标志性装备。战时的生产,不讲究专利保护什么的,只要有产能,军方就会把图纸给过来。因此福特也生产了大量的Jeep。
福特主要负责生产飞机,尤其是重型轰炸机。美国的重轰载重量大,航程远,多采用四发动机驱动。比日本的单发、双发飞机更耗工时。但就这样福特在战争期间还是制造出8,600架四引擎B-24“解放者”轰炸机。
PS:亨利·福特和希特勒互相崇拜。前者是个积极的反犹主义者,而后者多次声称要将前者的企业管理理念推广到整个社会。
此外,还要提一下船王亨利·凯撒。他将流水线引入船舶生产,大大降低了船舶的生产工时,并量产了一批“自由轮”。自由轮的出现大大改善了盟军的后勤部署,粉碎了德军的潜艇破交战。
美军的生产注重整体效率,比如M4的尺寸是参照美国“自由轮”的船舱设计,非常便于远洋运输。
美军的通讯能力也远超其他各军,最经典的是Moto设计的军用步话机SCR-536。
总之,在物资装备的生产上,美国的钢铁洪流已经把轴心国淹没了好几遍了。这还没算上当时的黑科技——原子弹。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520A05UZT00
美军最致命的武器到底是什么?(红球特快专递)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03394
美国批量制造万吨级的“自由轮”,在今天有类似设计和产品吗?
德国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逊于美国,但生产能力就差的多了。
德军的装备中,以“动物园”最为出名。保时捷博士除了设计虎式坦克之外,还设计了象式坦克歼击车和WW82轻型军用车,后者以二驱车的结构达到只比四驱的Jeep差一点点的性能。
德国最大的问题是石油,纯装备生产略强于苏联。
苏联装备技术含量一般,主要以量取胜。虽然资源比德国丰富,但是产量实际上略逊德国。T34的恐怖产量,主要是由于美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尤其是运输卡车,使得苏联可以专心爆兵。
苏联的装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火力强。以苏联空军的飞机为例,那几乎就是什么都能省,但火力不能打折扣。因此人员伤亡非常严重,德国人计算战绩时,东线击落3架=西线击落1架。德国的王牌飞行员战绩一般是对手的近十倍,这显然不能用飞行员技术好来解释。
苏联的人口优势相对比较明显,但如果没有美援,以苏德的战损比来说,不分胜负的概率很大。
日本的各项工业指标基本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两者完全不是同等级数的对手,日本打成那样,算是打得不错了。
日军横扫南洋的顺利,建立在其周密的准备工作基础之上。但就连最乐观的人,也没想好占领之后,该怎么应对美国的反扑。于是后面的军事行动,就显得很没有章法了。
一句话,日本低估了美国的决心。以美国的实力,就算中途岛没有取胜,甚至夏威夷丢失,仍然有翻盘的本钱,日本横竖都不可能征服美国。
这一章实在不想提及的国家。各项工业指标基本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最夸张的原油产量还不到日本的千分之一。
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有中正式步骑枪,该枪仿制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比三八大盖好,可惜只生产了40万支。
您的打赏,是对我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