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killerfarm Hacking V7.5

WW2 » 二战漫谈(二)

2016-01-10 :: 3851 Words

军队战斗力排行

德军

德军的战斗力在各主要参战国中,首屈一指。武器装备的质量不逊于美军,而军队的训练和指挥水平犹有过之。因此,一个德军师在战场上可相当于两个美军师或者三个苏军师。

武装党卫军是德军的精锐部队,为军迷们所津津乐道。其中最著名的有帝国师、骷髅师和维京师等。当然,其中也不都是精锐,比如最有名的笑柄“全国领袖师”。

党卫军也开创了一国两军的先例,后世的还有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以及朝鲜的特种部队。共和国卫队已经成为了笑柄,随着萨达姆而灰飞烟灭。朝鲜的特种部队,我看也是一路货色,10万人的特种部队,你当是大白菜,论斤卖啊。

美军

美军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先进的武器装备、完善的后勤保障和平民普遍较高的教育水平上。前两者主要体现了美国丰富的战略资源和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这个在后面会专门详细讨论。这里只说教育水平的问题。

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人员对于武器装备,尤其是重武器装备的掌握——文盲或许能掌握枪械的使用,但对于坦克、飞机、军舰之类的装备,显然就力不从心了。

太平洋战场上美日两国的海军航空兵,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开战之初,日本海军航空兵都是江田岛海军军官学校培训出来的,其实力远胜美军。以珊瑚海战役为例。此次战役由于是遭遇战,且双方军队实力相当,军事指挥能力对战局的影响不大,因此,军人的素质就成为了胜负的关键。日军在此次战役中,取得较大战果,充分展示了其航空兵的实力。

但是随着战争中不断的人员消耗,在补充兵员的素质上,美日就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战前美国拥有飞行执照的人数超过10万,而日本除了军队和民航之外,拥有飞行执照的人凤毛麟角。在江田岛的那批精英陆续死于战场之后,日军在相同规模的空战中,再也不是美军的对手了。

朝鲜战争也是一样的情况,中朝军队的后勤之所以困难,不仅在于制空权的问题,也在于运输车队中,只有司机会开车,一旦司机挂了,车就开不走了。而反观美军,普通士兵基本都会开车。

苏军

苏军的装备和素质,从质量上不如美德,但胜在数量多,很好的弥补了质量上的不足,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战场上的伤亡太惨重了。苏联的工业制造能力略逊德国,但资源比德国丰富。如果苏德单挑的话,最后大致会打成不分胜负的持久战,最终战线可能会在斯摩棱斯克一带。

苏联最有名的装备是喀秋莎火箭炮和T34坦克。前者是当时火力最强的装备,尤其在被苏军集中使用的情况下,根本陆地无解。后者在战争初期,完爆德军坦克,直到德军的“动物园”出现为止。(德军装甲部队的装备以动物命名,著名的有豹式坦克、虎式坦克、虎王坦克、象式反坦克车和野牛自行火炮,被军迷戏称为动物园。)即使在战争后期,也以数量优势,控制着战场的主动权。

日军

日本海军,从吨位上不如英美,但英海军主力在西半球,东半球除了美军之外,再无敌手。即使真和英军单挑,估计也不会落下风,因为英国本土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岛,国力上并不领先日本很多。

日本陆军就逊色太多了。从装备来看,日本的薄皮坦克,连苏联的装甲车都不如,更不用说T34这样的大杀器了。日陆军充其量也就只能欺负一下中国军队和英国的海外军。

在中国战场,一个日军师团,人数上和国军一个军相当,但在战力上,却相当于国军的半个战区(1.5~2个集团军)。兵力最雄厚的日军第11军,以8个师团,对抗国军第五、六、九三个战区,不落下风。

不过,到了战争后期,日军的战力下降的很厉害。豫湘桂战役只是回光返照而已,在仅仅四个月之后的芷江战役中,中国军队首次在正面击溃了日军军一级的部队。同期的老河口战役,中日的战损比也只有2:1。

英军

海军在欧洲无敌,德国完全不是对手。偷袭塔兰托,算的上是半年后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预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航母攻击作战。但总的来说,由于对手太菜,并没有太多的经典战例。

陆军除了阿拉曼战役之外,在战争后期的多数时间一直配合美军行动。前期的法兰西战役,也由于法国的溃败,而没有表现的机会。总的来说,战斗力水平或者略高于日军,但战绩就实在没啥好说的了。

中国军队

装备更差,按照杜聿明的说法,中国战场上每牺牲三名国军士兵,才能消灭一名日军。但是新一军在中南半岛的推进,显示出一旦拥有了优势的装备之后,国军的可怕战斗力。

意军

猪队友的别称。别说打不过英军,连埃塞俄比亚和希腊都对付不了。从战绩而言,比国军还差。

芬兰军队

把它列在最后,绝不表示它的战斗力低下。事实上,芬兰军队的战斗力,位居各国之首。无论是德军,还是苏军,都吃过它的苦头。

第一次苏芬战争的时候,两国的战损比是6:1,即使到了1944年夏季的第二次苏芬战争时,战损比仍高达2:1,这是德国人都做不到的。

和苏联议和之后,转过身,10万芬军又把25万德军打跑了…

PS:第一次苏芬战争的伤亡情况,各方给出的数据差异极大。苏军损失的人数从数万到上百万的都有。而按照苏联方面的说法,芬兰伤的更多,但这基本是个笑话了。斯大林可不是善男信女,没有实力怎么做好邻居?二战以后,两国进入了长久的和平,芬兰也是唯一一个加入经互会的资本主义国家。

各国伪政权和流亡政府

汪伪政权

这个不细说了,中国人都知道。

维希法国

贝当的轨迹和汪精卫很类似,他是一战时,法国最杰出的将军,是国家的英雄。但二战时,却沦为了德国的走狗。围绕他是真卖国贼,还是曲线救国,一直争议不断。

红军大战解放军

弗拉索夫手下的俄罗斯解放军,在我看来只是一群可怜虫,活着的时候卑微,死了就更不足道了。感觉上他们只是一群想苟活而身不由己的人而已,谁都知道斯大林对待自己人,尤其是被俘的同志是多么残酷了。

除了弗拉索夫以外,还有布罗尼斯拉夫·卡明斯基指挥的“俄罗斯解放人民军”,也称党卫军第29师。

卡明斯基这个人成分很复杂,他曾经坐过牢,还在化工厂当过工程师。曾任苏军的大尉,他讲一口流利的德语,组织能力很强。德国入侵苏联时,他所属的部队驻扎在布良斯克地区,苏军战败后,此地区就成为无主之地,卡明斯基立即组建了政权,公开表示与德国合作。

德国人也很给卡明斯基的面子,主动撤离该地区,并承认了卡明斯基的自治权。为了统治这一地区,卡明斯基从当地人挑选了两万名俄罗斯人,建立一支民兵旅,专门与苏联游击队作战,也称“卡明斯基旅”。

https://zhuanlan.zhihu.com/p/84083456

卡明斯基旅

白俄

我之前对于白俄的态度,主要来源于教课书。在课本里,作为红军的敌人,这些人都是反派,几乎是反动和无恶不作的代名词。

促使我产生转变的,源自我在诺基亚工作时,看到的芬兰使馆发行的中文手册。该手册指出,红军胜利建立了苏联,而白军胜利建立了芬兰。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迫切的想知道,这个最接近共产主义的北欧小国,都经历了什么。

由此我开始研究白俄的相关历史,对白军主要人物的观感,也起了很大的改变。

白俄泛指对苏联持反对态度或者遭苏联迫害的俄国人。这其中当然有沙皇余党,但几个主要人物,大多是忠于临时政府的人,尽管这个临时政府实际上只存在了大半年。

克伦斯基

白俄的政治领袖。他父亲是列宁的老师,因此他与列宁从小就是朋友,但最后却成为了政敌。他只当了几个月的临时政府总理,能力不足,但还谈不上什么劣迹。

高尔察克

这个人的经历值得大书特书。他是军人世家出身,他的祖先是塞尔维亚人,在俄土战争中,替奥斯曼帝国效力。后来被俄军俘虏之后,其后代就转而替俄罗斯效力了。

他的军旅生涯从圣彼得堡海军学校开始,早年主要从事北极科考,曾荣获沙皇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奖赏——大君士坦丁金质奖章。日俄战争时,他毅然放弃安稳的科考生涯,前往旅顺作战,并当了一年俘虏。

高尔察克在一战的表现十分抢眼,是俄军中少有的杰出将领。无论是在北线的里加,还是在南线的黑海,他都多次重创德军,牢牢的掌握住了制海权。并因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

内战时期,高尔察克成为白军领袖。他和后面提到的邓尼金一样,他们在军事上其实还说得过去,其主要的问题在于政治方面——他们都不是政治家。克伦斯基之流,显然不是红军铁三角——列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对手。至于图哈切夫斯基和伏龙芝,反倒不是最重要的。稍后的华沙战役就告诉我们,一个政治上稍有手段的对手,是如何教训这些红军将领的。毕竟此时的红军,实力上还远不是20年后那支威震欧洲的钢铁洪流。

高尔察克之所以选择与红军为敌,并不是因为他忠于沙皇。他曾说过:“我不是为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政府服务,而是为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苏俄内战前后,国家和军队形势混乱,大量的军官及其家属,被士兵苏维埃未经审判而处决,有的还死于酷刑。这种混乱迫使高尔察克这样的旧军官,重新拿起自己的武器,来捍卫旧有秩序。

高尔察克作战勇敢,从不敛财谋私。鄂木斯克失守,他是最后撤离的一批人。他为了护送据称装有500吨国库黄金的列车(即传说中的“高尔察克的宝藏”)而被红军抓住,并处决。一直到死,他都是个真正的军人。在这一点上他和戈登很类似。

2008年,俄罗斯拍摄的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讲述了高尔察克的后半生。他的事迹作为俄国内政治和解的一部分,终究为大众所逐渐接受。

Fork me on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