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killerfarm Hacking V8.0

Education » 高考复读

2024-04-14 :: 3485 Words

高考复读

又是一年高考季,谈谈我对高考复读的看法吧。

早年间,录取率低,高考关系到能否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还是比较重要的,别说复读一年,即使复读三年都是值得的。

然而,以目前的录取率,很多复读生复读的目标实际上不止是读一个大学,而是要读一个大学。这个时候,复读就很值得商榷了。

首先,本科早就不是一个人教育的终点了,计较一时得失并不明知。即使清北的本科,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就是把你当做普通院校的研究生看待,绝无可能把你看作是普通的博士。而且即使是这种视作等同,也多有破格的性质,并不真正等同。

就像炸药奖获得者屠呦呦,其“三无”身份长期是其短板,学术上混的并不得志,虽然炸药奖比院士牛逼多了。。。

其次,高考满分对于后续的学习意义也不大。以最考智商的数学而言,即使是数学系毕业生,也不一定高考数学满分。原因很简单,命题老师会回避那些使用高级知识能秒杀的题目,强行将大家的知识上限限制在高考大纲以内。但这个限制在现实工作中,并不存在。

题外话,曾经很佩服葛军的数学水平,然而看了一本讲述如何命题的书之后,才发现命题的思路和解题的思路是完全相反的,有些难题解题很困难,命题倒不一定困难。换句话说,对于清北那个级别的学生,他们的高中老师是完全有可能比他菜的。

最后,专业比学历更重要。天坑专业的清北博士被二本码畜碾杀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总之,科研也好,工作也罢都是几十年的长跑,甚至读书(专指高等教育)也是十几年的长跑。起跑线在哪里,并没有那么重要。比如知乎著名的大V花姐,本科就是一所普通院校,然而他马上就要理论数学博士毕业了。按照同行的说法,其水平在理论数学博士中,也算的上中上水平了。这应该能秒绝大多数清北的人,毕竟清北做理论数学的博士也不过屈指可数,多数人都智商欠费,转应用数学了。


2009年至今,唐尚珺一共参加了15次高考:2009年,372分;2010年,405分;2011年,475分;2012年,505分;2013年,530分;2014年,573分;2015年,587分;2016年,625分;2017年,570分;2018年,619分;2019年,646分;2020年,619分;2021年,591分;2022年,597分;2023年,594分。


1996年台湾的大学总录取率不到30%,2023年台湾的大学总录取率是95%+(大学严重供大于求),什么0分上大学,7分上大学,放5年前还能上个新闻,现在连新闻都上不了了。


https://www.sohu.com/a/791160314_121123709

“高考疯子”吴善柳,考上北大不去,复读8年才上清华,如今过成这样

真垃圾筐+

那时候央音老师手下,能考上央音的学生是有名额限制的。

你有钱有才华最好,考上央音,你们开心,我也有钱拿。

有钱没才华也行,反正学费充足,没钱没才华呢,就随便教教,到时候不占用名额。

最讨厌的是郎朗这种有才华没钱的,去考试,肯定能考上,占用老师名额,还不给钱,这老师巴不得郎朗放弃直接走掉,可是郎朗听了半年责骂都没放弃,最后这老师忍不住了,只能直接明说,把郎朗扫地出门了。

央音选了5个孩子去德国,郎朗没选上,后来郎朗自费去比赛,得了冠军,最后留在国外了。


苏式动员型模式的核心要素:人为操纵劳动力价格,以实物、货币、非实物(社会地位、荣誉等)三重保障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248640

饶-裴一事最终不了了之,会对中国学术圈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弹一星=

朱家仁,湖南汉寿县人,从小在苏州长大。1920年赴美国留学,主攻航空技术。1926年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专业毕业。

这个直升机,它叫“直升机”,长得像“直升机”。只有一个小小缺点:不能飞。朱家仁不是没有做过试飞试验,48年做过,飞机刚离开地面就倾覆。

http://www.sheqi.gov.cn/xzwz/ldz/xxgk8/content_77503

朱家仁:第一个造直升机的中国人


当时中国方面对工业体系没有概念,前期设计的项目规划被苏方批评的一塌糊涂,苏联方面的专家最后只能一个一个问:你要这个项目想干啥?目的是什么?配套产业有吗?放置在哪里合适?后来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都是苏联方面帮助设计的,可以说156工程的最大功绩是手把手的教会了中国什么是产业链,什么叫配套工程,怎么去规划一个生产基地。苏联同志算是给中国人领进了门,让中国人掌握了一个基本的现代工业体系配套的知识,这是靠自学学不会的。


张为申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深造,1951年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参加建设。先后完成青霉素进口原料的代用品研究和国产土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研制。

1957年,国产金霉素通过了临床试验,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产,我国成为全世界第四个能够生产金霉素的国家。次年,沈善炯参与指导的华北制药厂全线投产,成为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

1957年,汤飞凡鉴定、分离和培养了沙眼衣原体细菌,成为第一位成功确定沙眼病因的科学家。

https://mp.weixin.qq.com/s/s-Y4tZde0XmGGAkS06YJkw

百岁院士沈善炯逝世,曾攻克金霉素打破美国垄断

https://mp.weixin.qq.com/s/GRWkN8nZ3Q4A90iBiH18Xw

用棉籽饼代替玉蜀黍:中国战时青霉素研制历程(童村和汤飞凡)


1979年,大众集团管理层找到当时还是一个中层工程师的李文波,希望他为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中文译名给些建议,因为他是整个集团唯一会说中文的员工。

当时大众在台湾和香港已有销售,使用的名字是Volkswagen的音译“福斯”。李文波认为“斯”听起来像“死”,不吉利,一开始想把“福斯”略作改动改为“福仕”。但“福仕”与在中国广为人知的“福特”还是太接近。李文波既不希望中国大陆的用户误以为Volkswagen跟福特有什么联系,也意识到“仕”有“绅士”的含义,意识形态上不妥,也不符合大众的产品定位。

正巧李文波在香港出版的中文版《读者文摘》上读到过他们对于大众甲壳虫的译名“国民汽车”。然而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国民汽车”这个名字在大陆不可能行得通。如果走意译的路线,Volk对应的应该是“人民”。但李文波当时已经回过南京探亲数次,明白“人民”这个词在中国大陆与政权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人民政府、人民银行、人民日报等等。他需要一个“朗朗上口且独特,意涵优雅又没有政治色彩,几十年后也不会过时的名字”。于是他想到了“大众汽车”。

这个译名得到了饶斌等中方谈判团队成员的高度认可,就此成为了Volkswagen在中国的官方译名。更巧的是“大众”的“众”字简体字形状又类似于VW标,形神兼备。

https://www.zhihu.com/answer/1926042553842668053

“Volkswagen”为什么翻译成“大众”?


这种物物交换的前提,是双方能各取所需,因此当一方拿出的物资不是对方所需求的,则经常要辗转腾挪数次才能完成交易。比如江苏省武进县化轻公司曾经想用电石到海南岛协作橡胶,但对方需要的是硬脂酸,不要电石。这个单位只好拿电石到处串换,先是用电石从内蒙换到生铁,再用生铁到上海换来汽车,然后又用汽车去武汉换来硬脂酸,最后才用硬脂酸从海南岛换回了橡胶。

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是因为中国计划经济水平远逊色于苏联。同时期的苏联虽然也是黑市猖獗,但交易的多是生活消费品和农产品,鲜有大规模交易生产物资的现象。但这种“落后”倒也并非坏事,由于中国始终保有着市场交易的行为,这使得中国能更顺利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不至于发生像俄罗斯这样的经济灾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1304020225619753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真的一点市场都没有吗?只是分配?


1994年10月我军举行代号“神圣94”海空军联合军事演习,美帝小鹰号航母仅派出一两架EA-6B电子战飞机,破解我军防空雷达信号后,从雷达束旁瓣注入密集信号,造成山东、江苏、上海等多地雷达显示近百架战机大举入侵我演习区域。

https://mp.weixin.qq.com/s/to4Z7Cl8pnp7m7GuzJCLcQ

电子对抗就是一场电磁波的数学竞赛,论降维打击之电子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860858

为什么每次美军舰队出现在南海都会被发现?

Fork me on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