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谈谈我对高考复读的看法吧。
早年间,录取率低,高考关系到能否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还是比较重要的,别说复读一年,即使复读三年都是值得的。
然而,以目前的录取率,很多复读生复读的目标实际上不止是读一个大学,而是要读一个好大学。这个时候,复读就很值得商榷了。
首先,本科早就不是一个人教育的终点了,计较一时得失并不明知。即使清北的本科,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就是把你当做普通院校的研究生看待,绝无可能把你看作是普通的博士。而且即使是这种视作等同,也多有破格的性质,并不真正等同。
就像炸药奖获得者屠呦呦,其“三无”身份长期是其短板,学术上混的并不得志,虽然炸药奖比院士牛逼多了。。。
其次,高考满分对于后续的学习意义也不大。以最考智商的数学而言,即使是数学系毕业生,也不一定高考数学满分。原因很简单,命题老师会回避那些使用高级知识能秒杀的题目,强行将大家的知识上限限制在高考大纲以内。但这个限制在现实工作中,并不存在。
题外话,曾经很佩服葛军的数学水平,然而看了一本讲述如何命题的书之后,才发现命题的思路和解题的思路是完全相反的,有些难题解题很困难,命题倒不一定困难。换句话说,对于清北那个级别的学生,他们的高中老师是完全有可能比他菜的。
最后,专业比学历更重要。天坑专业的清北博士被二本码畜碾杀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总之,科研也好,工作也罢都是几十年的长跑,甚至读书(专指高等教育)也是十几年的长跑。起跑线在哪里,并没有那么重要。比如知乎著名的大V花姐,本科就是一所普通院校,然而他马上就要理论数学博士毕业了。按照同行的说法,其水平在理论数学博士中,也算的上中上水平了。这应该能秒绝大多数清北的人,毕竟清北做理论数学的博士也不过屈指可数,多数人都智商欠费,转应用数学了。
2009年至今,唐尚珺一共参加了15次高考:2009年,372分;2010年,405分;2011年,475分;2012年,505分;2013年,530分;2014年,573分;2015年,587分;2016年,625分;2017年,570分;2018年,619分;2019年,646分;2020年,619分;2021年,591分;2022年,597分;2023年,594分。
1996年台湾的大学总录取率不到30%,2023年台湾的大学总录取率是95%+(大学严重供大于求),什么0分上大学,7分上大学,放5年前还能上个新闻,现在连新闻都上不了了。
https://www.sohu.com/a/791160314_121123709
“高考疯子”吴善柳,考上北大不去,复读8年才上清华,如今过成这样
那时候央音老师手下,能考上央音的学生是有名额限制的。
你有钱有才华最好,考上央音,你们开心,我也有钱拿。
有钱没才华也行,反正学费充足,没钱没才华呢,就随便教教,到时候不占用名额。
最讨厌的是郎朗这种有才华没钱的,去考试,肯定能考上,占用老师名额,还不给钱,这老师巴不得郎朗放弃直接走掉,可是郎朗听了半年责骂都没放弃,最后这老师忍不住了,只能直接明说,把郎朗扫地出门了。
央音选了5个孩子去德国,郎朗没选上,后来郎朗自费去比赛,得了冠军,最后留在国外了。
苏式动员型模式的核心要素:人为操纵劳动力价格,以实物、货币、非实物(社会地位、荣誉等)三重保障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248640
饶-裴一事最终不了了之,会对中国学术圈产生怎样的影响?
您的打赏,是对我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