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killerfarm Hacking V8.0

Education » 高考, 再谈高考(一)

2020-07-05 :: 3963 Words

高考

上图是1977~2017年高考录取人数统计。从中可以看出以下事实:

1.1977年的高考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比改革开放要早1年,算的上是高等教育先期解冻了一步。由于通知是10月出来的,因此该年的考试实际上是12月10日开始的,也是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此外,由于各省自主命题,考试时间也并不一致,最晚的甚至到了18日。

2.由于1977年的高考,准备时间非常短(只有一个月左右),有些偏远地方的考生甚至是事后才知道。因此,1978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元年。虽然录取了40万人,人数上超过了后续5年,但如果考虑到积压了10年的学生,那么这个录取率甚至还不如前一年。

3.1989~1991年,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学生人数停滞增长。我的一位老师为了逃避是非之地,主动放弃了清华。事后来看,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北京上海的高校1989级的学生,竟军训了一年之久。

4.1999~2005年,可称之为教育产业化的大跃进时期。每年人数增幅基本在60万左右。高等教育走下了神坛。

5.此后,由于高考人数的下降,虽然录取人数增幅变小,但整体难度显然是越来越低了。

6.2017年的再次提速,目前暂不确切具体原因。个人猜测可能和高等教育普及化有关。以亲戚工作的国企某公司为例,90年代的时候,干部和工人的比例是20:80。其中干部包括管理层和技术人员,两者比例大致为1:1。然而最近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管理、技术、工人的比例为20:40:40。可见技术人员蓝领化也是一个趋势了。

职业教育的失败也是技术人员蓝领化的重要原因。毕竟总要有人当蓝领,既然没人愿意去蓝翔,那么就你清华的来吧。

7.转型时期的牺牲品。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真正的分流点其实不在高考,而在中考。尤其现在高考录取率已经在80%左右,基本没啥分流作用了。因此,这里提到的转型时期,实际上指的是1995~2002年参加中考的人。

以本人的经历为例。当时我所在的小镇,只有一所中学(包含初中部和高中部),这也是绝大多数同学上高中的唯一选择。我们这个年级在初中时有200人,其中只有100人上高中。

初三的时候,有个定向培养小学老师的计划面向我们招生。该计划采用3+3学制,前三年算中专,后三年算大专,无须参加高考。

考虑到当时,中专毕业在单位甚至是干部编制,更别说大专了。因此,这个计划实际上是有门槛的,并不是谁都能去。最终去的同学的中考排名在60~130之间。也就是说其中有相当部分同学,实际上是有上高中的资格的。

本来如果不扩招,按照他们中考的排名参加高考,最好的情况下也就是个大专。甚至大专都读不了,也是大有可能的。然而由于扩招,最终很多中考不如他们的同学反倒上了本科。。。


1978年至2002年,高考时间固定在7月,除1978年(7月20日-22日)和1983年(7月15日-17日)之外,都是7月7日、8日、9日这三天。

2003年非典时期,高考不但没有延期,反而提前了整整一个月。之所以提前到6月,是因为有政协委员建议,7月气温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影响考生复习与应考。

2020年高考因疫情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


为什么科举制度,最后会演化为八股文,其实本质上还是对公平的需求。八股文的出题范围极窄:主考的四书5万多字,五经不全考,只需要选考一经,加几万字。八股文一共考试范围就十万字不到。再加个朱子的四书集注做参考书,一共二三十万字就是考试全部范围。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就是反复学这二三十万字。古代书籍价格不便宜,考试范围越小,对一般人家的学习成本就越低。

八股第二点是标准化,一个是文体的标准化,有经验考官看完破题承题头几句话基本就知道水平如何了。标准化问题加快了考官判卷速度,也是不同人判卷标准趋于统一。二是观点的标准化。八股文看似是议论文,但答卷是代圣人作文,是在圣人的文章中寻找合适的观点写成文,不需要自己的观点。这让没有什么见识的普通人也可以和官宦子弟在同一个标准上竞争,反正观点都是从那十万字中来的。同时也减少了考生和判卷人观点不一致产生的风险。


南部县“6·5”全国高考试卷被盗案,亦称南充高考试卷被盗案、四川高考试卷被盗案,是指2003年6月5日,全国高考提前举行的第一年前夕,发生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教育局的一起部分高考试卷失窃案件,作案人为南部县应届高考生杨博,该案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例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例高考试卷失窃案件。

http://news.sohu.com/00/93/news213109300.shtml

“南充高考试卷被盗案”全纪录


对于表演专业的艺考生来说,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是“三大院”,再放宽一点儿,加上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一共“五大院”。

https://mp.weixin.qq.com/s/MyeKkhFpiRT3YTgc1d-m5A

“奔着五大院去”:漫漫艺考路


2006年高考,她用双色笔答题并在试卷上留下很多自己的不满,用以反抗应试教育。

15年后的今天,曾经爱好写作的蒋多多没有出一本书,早早地嫁人后,过着每天劳动和相夫教子的生活。


92科班:985、211科班专业


https://mp.weixin.qq.com/s/k5P9C1_E-JS8vhpMr5ugLw

四十张图,见证恢复高考四十年

https://mp.weixin.qq.com/s/b8AajnwOJ4INnhmL_FCPWA

世界最难高考,录取率不足1%,却是万千学子唯一的出路(印度版的毛坦厂中学)

https://mp.weixin.qq.com/s/V-iX__d-ACHTsRK6cgOsXg

寒门何能出贵子?中国农村教育的历史变迁

https://mp.weixin.qq.com/s/QGZn0VGJxB8T1xO2LP-qtw

上次7月7日高考,已经是18年前了!

https://mp.weixin.qq.com/s/Ix1PqYAJk2F_ZBNx9OuaiA

被推迟的高考:安徽歙县洪灾一角

https://mp.weixin.qq.com/s/i_xQuIOAIHVO7JDJQCsJWQ

十几年前故意拿“零分”的高考生,现在怎么样了?

https://mp.weixin.qq.com/s/ktJuhEVR8VsRKiQo4SRvkg

德国是如何进行高考的?

https://mp.weixin.qq.com/s/knlxXg8Vq2qUIS_8r_pdMw

学区房很值钱?全国百强中学鹤岗一中不服

再谈高考

中专的含金量问题

首先,含金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在大家都不识字的年代,小学生也是学霸,比文盲拥有更好的机会。比如我的外公,40年代的高小学历,当年上朝鲜战场的时候,就是一个通信兵。后来转业到某工矿企业,也是干部序列。没错,在小学学历值钱的年代,小学甚至被分成了初小三年+高小三年。

由于后面讨论中,不可避免的要谈到干部身份问题。这里就先说一下,这个对目前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有些陌生的名词。

简单来说,工人/干部的身份差异类似于目前军队里士兵/军官的身份差异。再牛的士官,也没有最低的少尉地位高。或者也可以类比古代的官和吏,官最小也是县令,吏再大也就相当于目前的副县长。这也是所谓的皇权不下乡在官员序列中的体现。

工人身份升迁为干部身份的组织流程,被称作评干,但这种方式相对于高学历获得的方式来说,数量非常稀少,条件也很苛刻,比如要有一定级别的劳模称号等,或者就是一种安慰奖,比如二十年以上的老工人评个干,变相提升一下待遇,但是毕竟岁数大了,组织内的晋升就不要想了。

中专从名字来看,不过是中等教育的一种,和同等级的高中、技校是一类的,之所以还有点含金量,基本就归结为这个干部身份的问题。

按照学历的含金量排序,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序列:

小学<初中<高中=技校<中专<大专<本科

中专以上(含中专)算干部,以下算工人。这是非常质变的一点,这意味着,中专生的起点,往往是前面学历的终点。而一旦进入干部序列,后续的发展,更多和个人相关,学历的关系也有,但没有质变。以我父亲为例,他是70年代初期的中专学历,他的同学中,普遍是正科级/副处级,少数甚至混到了正处级。同期混的差一些的大专/本科,不如他们的也大有人在。

这个序列中,高中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对于学霸来说,这是他通向大专以上级别的必由之路,招生门槛比技校高多了。但对于学渣来说,高中由于没有专业分科,按照80年代的国企招工条件,甚至还不如技校,后者满足条件,而高中不行。所以当时的高中毕业生,不仅有读中专的,甚至还有读技校的。

也是这样的原因,当时的某些重点中专,甚至有叫板大专的实力,毕竟无论生源/出路,两者都没有本质的差别。比如苟晶口中的野鸡学校——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

一个学历的含金量,不仅要和同类比,更取决于比它高的学历拥有者的数量。上文已经指出,中专说破天也就是中等教育,它的上限并不高。之所以中专含金量不错,还因为大专以上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非常稀少的。中专就是这些学习成绩中上的学生的最终选择。

中专的含金量是如何下降的

严格的说,中专还可以分为大中专/小中专。前者招收高中毕业生,后者招收初中毕业生。最初只有大中专,到了8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小中专,且比例不断上升。这算是中专崩坏的开端——由于生源质量的差异,此后的中专再也不可能和大专相比较了。

但是短期内,这个举措反而导致中专的含金量有所上升。对于农村子弟来说,与其花上3年时间,去赌大学的独木桥,还不如花上3年读个中专,早点解决身份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中专分数比高中还高的现象。

Fork me on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