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killerfarm Hacking V7.0

戈登的另一面(二), 七年战争(一)

2016-04-11

戈登的另一面(二)

苏州事件(续)

但戈登不这样认为。李抚台杀降,事先没有通知他,事后却让他这个担保人声誉扫地,这让他如何能忍?他提枪就去找李抚台决斗,李鸿章哪里肯应,只好躲着不见。由于左找右找都找不到李鸿章,戈登只得愤然留下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胜军”进攻淮军,将所攻占的城池再交还给太平军。然后,他便率“常胜军”返回昆山,同时给英国驻华公使写信,要求英国政府干预,迫使李鸿章下台。

然而,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江河日下,本来就处于观望阶段的列强,更加不愿得罪清政府。除了严厉谴责之外,并无多少实际行动,反而劝说戈登保持克制。戈登虽然因此拒绝接受中国皇帝的赏赐,这在后者看来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也不得不遵照英国公使的意思,继续和李抚台合作。只是裂痕已然存在,此后,常胜军在战场上再无较大作为。

离开中国

1864年5月,随着淮军攻克常州,太平天国败局已定。战线已经离上海很远了,至于南京,按照曾李的约定,那是曾氏兄弟的事情。常胜军战后的出路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

面对桀骜不驯的洋大人戈登,李鸿章很头疼。常胜军所体现出的不俗战斗力,已经让中国的精英阶层意识到中西方之间巨大的军事差距。李鸿章非常怕戈登拥兵自重,酿成大祸。

然而,李抚台这次又小人了一把,他没想到戈登会主动提出解散常胜军。戈登的想法很简单,常胜军是雇佣军,自然要听雇主的指挥。拥兵自重,那是华尔、白齐文之流的想法,贵族出身的戈登,干不出这么没品的事情。

于是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常胜军中的外国军官得到了高额的遣散费,高兴的走了;本地兵员并入淮军,成为了日后北洋军的主力。

戈登最终还是拒绝了皇帝的赏金,只带走了象征荣誉的黄马褂和他应得的薪水。后者的大部分,在他回国之后,捐献给了慈善组织。

戈登还向清政府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有一条是建议清政府培养自己的外交人才,不能将关乎国家的大事交给洋人处理。这显然是在拆他的朋友赫德的台。

PS:赫德主管的清朝海关,算是那个时代不多的几个廉洁的部门。英国人的职业素养值得佩服。

戈登还说过:“中国人民耐劳易使,果能教练,自可转弱为强。”

喀土穆围城

戈登从骨子里是个冒险家,而不是官迷。类似解散常胜军的事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还出现过几次。

他虽然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最出彩的军人,被广大殖民地人民称作是“大英帝国罪恶殖民的急先锋”,然而他的主要职业生涯却是作为雇佣军,在外国军队中度过的。

比如,他最显赫的职务——苏丹总督,这个可不是英国政府给的,而是埃及政府给的。他作为埃及军队指挥官,用了8年时间,征服了苏丹。当然,埃及这时已经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戈登代表的无疑是大英帝国的利益。

1880年,戈登在名声最显赫的时候,辞去了苏丹总督职位。他开始从军界退隐,并继续他的冒险生涯。他曾来到北京,并再度和这时已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会面,帮忙调停了中俄之间的冲突。后来又到巴基斯坦待了一年,研究圣经。

在戈登离开苏丹的日子里,那里的局势迅速恶化,一个由马赫迪·穆罕默德所领导的马赫迪起义爆发。埃及军队无法抵挡这场暴动。英国政府不得不于1883年12月,决定放弃苏丹,但撤离行动是困难的,数千名埃及士兵、平民和他们的家眷仍然被困在苏丹。英国政府没有其他人选,只得要求戈登前往喀土穆处理,并撤离人员。

虽然明知此去凶多吉少,然而身为军人的戈登,还是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作为一个军人的职责,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围城战持续了十个月,参与围城的马赫迪军多达5万人,几乎和喀土穆城内的居民数量相当。在敌人合围之前,戈登用船撤出了部分老弱,他本人则拒绝撤离。

1885年1月26日,马赫迪军攻陷喀土穆,所有守城士兵,包括戈登,都在城市沦陷后被杀害,无一幸免。城内4000居民被杀,其余多数被卖为奴隶。

历史的另一面

作为殖民者的戈登,无疑是不光彩的,他的下场说是罪有应得,也并不过分。只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不光戈登是刽子手、军人、慈善家的混合体。他的反面马赫迪军,也不见得就是好鸟。

现代苏丹的三大地区:北苏丹、南苏丹、达尔富尔之间长达60年的冲突,英国和埃及贡献了60%的原因,几个欧洲政客在地图上一划,就将三个文化差异极大的地区合并成一个国家,简直是胡搞。

而马赫迪军贡献了20%,现代的北苏丹政府在南苏丹和达尔富尔地区制造的屠杀,完全是60年前马赫迪军的翻版。

剩下的20%,就要扔给历史了。比如苏丹奴隶,尤其是南苏丹奴隶问题,这个的历史甚至早于罗马帝国时期。反倒是英国人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对于废除奴隶制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类似的还有阿兹特克的末代君主瓜特穆斯,一方面他表现的十分英勇,但另一方面残杀俘虏,吃人肉的行为,以现代的眼光看,相当的反人类。


在政府军看来,我军收容难民的行为,阻碍了他们的种族清洗大计。

因此,在南苏丹,我军帮助无辜弱者的同时,还要时刻防备政府军。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71684/

《蓝色防线》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3088091

苏丹最喜欢什么样的女奴?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9636023

如何看待阿拉伯帝国贩卖非洲和突厥奴隶?

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是拿破仑战争之前,欧洲最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如果和之前稍早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一起看待的话,则它们毫无疑问算得上是18世纪的一战和二战了。

七年战争和二战的相似点

1.上一场战争没有构筑一个完善的国际体系。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果,只是列强间达成了一个暂时的和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自的矛盾,尤其是英法和普奥这两个根本矛盾。

2.各国间的外交活动十分频繁,各联盟内部存在深刻的冲突和矛盾。

这里面的典型就是“伙伴交换”这个名词的诞生。上一场战争中的盟友英奥、法普,变成了这一场战争中的英普、法奥。

相比之下,二战中的外交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列强不但在开战前,会选择敌友,在战争进程中,亦会转换敌友立场。典型的如巴巴罗萨行动前后的苏德关系和苏美英关系。

如果说,七年战争时代,各国外交还有基本道义存在的话,那么二战时期的外交,基本就是条约如废纸,翻脸如翻书了。

3.苦逼的普鲁士(德国)。

普鲁士是近现代德国的源头。它的起源和其他的欧洲国家有所不同。

欧洲国家(包括部分环地中海国家)传统上的起源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由城市发展成为国家。比如古代的雅典、斯巴达、罗马、迦太基,近现代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

2)由单一主体民族形成的国家,比如英国、法国、保加利亚等。

而普鲁士不同,它是先有军队,然后才有的国家,或者也可以称作是军队建立的国家。

普鲁士的前身是十字军东征时期建立的条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虽然和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并称三大骑士团,然而在十字军东征时代,其实力远不及后两者。

但很快他有了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当时的波兰王国,被普鲁士当地的蛮族攻击。于是波兰国王向罗马教皇求救。教皇以蛮族不服教化为名义,派条顿骑士团前去镇压。于是,普鲁士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条顿骑士团的地盘。

注:骑士团国,是十字军时代的产物,此前此后都没有类似的国家。除了普鲁士之外,还有圣殿骑士团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和医院骑士团建立的罗德岛、马耳他岛公国。随着穆斯林势力,尤其是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这些骑士团国相继灰飞烟灭。最后,拿破仑攻灭了马耳他岛公国,把骑士团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这两个历史裹脚布扫进了垃圾箱。

正因为这样的渊源,普鲁士向有军国主义传统,名将辈出,战斗力也高出周围邻居一大截。但普鲁士的主要问题在于,处于中欧这样一个四战之地,很容易被人群殴。

腓特烈二世尽管是当时的欧洲第一名将,然而好狗斗不过群狼,再多的胜仗,也架不住对手的轮番上阵,当时几乎所有人,包括腓特烈二世自己,都认为他撑不过1762年。

然而腓特烈二世的运气,非元首可比。一个白痴——俄罗斯彼得三世的倒戈,挽救了这位欧洲第一名将。

有了腓特烈二世的榜样,一百多年后的元首,到了渡劫期,居然开始相信占星术这类的东西,期盼着奇迹的发生。宣传部门的戈培尔,也不失时机的推出了腓特烈二世的传记电影,用于激励士气。但是奇迹没有发生,元首最终渡劫失败。

七年战争和二战的不同点

七年战争从战争结果来看,除了殖民地易主之外,对欧洲版图几乎毫无影响。因此,从长远来看,仍是一个暂时性的休战。后来只是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才将下一场世界大战引向了一个不同的性质而已。

二战的结果,对欧洲版图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欧洲中心地位,被美苏两极所取代。即使再有世界大战,欧洲也只能唱配角了。

七年战争的历史意义

1.总体战的雏形。

中世纪早期的欧洲战争,很大程度上只是贵族之间的权力游戏,普通的平民连参战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干些后勤工作。

典型的例子是英法百年战争。由于诺曼征服的缘故,英国国王同时也是法国公爵,因此这场战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看作是两个贵族家族之间的战争,而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

圣女贞德的出现,唤起了法国民众的国家意识,平民积极主动的参与战争,迅速改变了英法之间的力量对比,法国最终将英国的势力赶出了欧洲大陆。

Fork me on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