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killerfarm Hacking V7.5

essay » 郜艳敏与解忧公主, 活佛趣谈

2015-08-28 :: 3639 Words

郜艳敏与解忧公主

2015.8

前段时间,河北被拐女教师郜艳敏的事迹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关注。郜老师虽遭际坎坷,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命运这种东西,并非人人都能选择,很多时候往往是无法选择或无从选择。但即便命运再坎坷,也总有一些人,能在坎坷的逆境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郜老师是一例,解忧公主也是一例。

解忧公主,严格来说并不是公主,而是郡主。她的祖父刘戊是汉初的诸侯国——楚国的诸侯王。有这样一位有权势的祖父,照理说,解忧公主也算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王二代”了。但不幸的是,这个刘戊参与了汉初著名的“七国之乱”,并兵败自杀,其家属一下子成为了叛逆之后。

没有具体的资料描述解忧公主的早年,但从她21岁和亲,便可看出她是多么的不受待见。这个岁数在那个时代绝对算是超级剩女了。

这里插一句,汉宣帝早年的经历与此非常类似。同样是叛逆之后,甚至还坐过牢。长大了要结婚的时候,他的养父张贺,本来是打算向兄弟张安世求亲的,结果张安世瞧不起汉宣帝,于是才便宜了平民许平君。不过,汉宣帝气度非凡,张安世后来在麒麟阁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霍光。

解忧公主在西域的经历,早已大书特书,这里就不提了。这里只提解忧公主晚年回到长安时的情况。那时已是汉宣帝在位时期。从辈分来说,解忧公主算是汉宣帝的奶奶辈的人,于是汉宣帝亲自出城迎接。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昔日的叛逆之后,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大功臣,再也没有人会不待见她了。

汉宣帝以极大的礼遇厚待解忧公主。有的资料说是公主之礼,我看是不确切的,严格来说应该是长公主之礼——解忧公主上朝时,天子下阶相迎,这可不是公主能享受的礼遇,太后还差不多。

郜老师的事迹,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解忧公主的翻版,一个被拐女,能够成为感动大家的人物,而不仅是个被人同情可怜的人物,其中的辛酸实难尽述。这里还是衷心的祝福她今后的生活能够幸福吧。

活佛趣谈

2015.12

最近,张铁林活佛和白玛奥色法王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诸如“活佛”、“法王”、“仁波切”之类的名词,一股脑的涌过来。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在查阅一些资料之后,形成了以下的这篇文章。本文主要从历史,而非宗教的观点论述问题。和我讨论佛法是毫无意义的,我完全不懂。

达赖 Vs 班禅

目前,官方认证的活佛数量已经有1700多人。如此数量众多的活佛,其组织形式自然不可能是圆桌会议式的平等结构,而必然是一种基于等级制度的组织结构。

最高等级的活佛,毫无疑问首推达赖和班禅。那么他们两个谁更大呢?官方的说法是一样大。但这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大”的定义。世俗领袖一般以权力为衡量标准,正如商界领袖以金钱为衡量标准一样。但对宗教领袖来说,上面的标准显然都不适用了。衡量宗教领袖的标准,只能是他的影响力。但影响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结底,还是由他所代表势力的实力,尤其是政治实力决定的。

达赖和班禅之所以成为无可争议的活佛之王,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哲布尊丹巴能成为仅次于达赖和班禅的三号人物,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但就像扑克牌的大小王一样,达赖和班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达赖的根据地在拉萨,他是拉萨三大寺(甘丹寺 哲蚌寺 色拉寺)的寺主。而班禅的根据地在日喀则,他是扎什伦布寺的寺主。从地理来说,拉萨的重要度远超日喀则。以实力而论,仅哲蚌寺的僧众就超过了扎什伦布寺,何况还有另外两大寺,以及一些仆从寺。

而从清朝册封班禅的本意来说,也是为了分达赖的权,而不是打倒达赖,换另一个人充当达赖的角色。因此,达赖的势力在绝大多数时间超过班禅,是很自然的事情。1959年以前,中央政府对于达赖、班禅的座次,实际上也是基于同样的考量。比如达赖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主任,班禅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副主任。

但官方目前的说法也没有错。影响政治实力的,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因素。就像春秋时期的中原,虽然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名义上的主人,但霸主们的话,明显更有分量和实际效力。达赖和班禅之间的故事也是如此。

虽然藏传佛教有转世制度,但一个人的影响力,并不能如宗教地位那样,随着转世,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代。达赖和班禅的大小,在更多情况下,取决于自身的政治能力。比如七世班禅显然就拥有不逊于任何达赖的权威,这主要归结于同时代的九、十、十一世达赖都很短命。事实上,这种情况不独达赖和班禅存在,在所有的双首长制单位中都存在,比如军队中的司令和政委。

此外,外部政权,尤其是中国中央政权,对于活佛权力的大小,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比如黑帽法王噶玛巴,在明代地位最尊,清代黄教政教合一后,一下降为三级活佛,到新中国地位有所提升,待遇高于一般的二级活佛;而红帽法王沙玛巴,清乾隆时期因叛国被乾隆下令“剥黄正法”、禁止转世,直接灭了这一世系。

历史上影响西藏的外部政权,还包括蒙古、英国、印度和尼泊尔。其中的尼泊尔,别看现在是个小国,在乾隆年间,其实力超过印度,并多次和清军交手。尼泊尔的悲哀在于碰到了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大英帝国,如果早上几百年的话,其统治者有很大希望能够统一印度次大陆,建立不逊于康乾的功业。

活佛转世

任何政权一旦统治稳固之后,如何实现权力在不同代际之间的平稳交接,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在中国古代,基本采用的是周公创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虽然有很大的弊端(谁也无法保证嫡长子是个合格的君主),但在民主政治成熟之前,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制度,至少它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确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平稳交接。

嫡长子继承制和周礼中规定的其他宗法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但对于藏传佛教,尤其是最有影响力的格鲁派来说,不能娶妻生子,则意味着,在中原行之有效的政治继承规则,在这里玩不转了。

这里顺便说一句,并不是所有的藏传佛教徒,都不能娶妻生子。比如其中的萨迦派就不禁娶妻生子。而萨迦派在元代的兴盛,与这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些蒙古贵族,可以一边娶妻生子,一边出家当喇嘛,何乐而不为之呢? 元朝的皇帝一般不仅是世俗的君主,同时也是萨迦派的法王。

但这样一来,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当喇嘛,无形中又削弱了宗教团体的凝聚力,造成了宗教团体内部的腐化。宗喀巴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愤而创立了以戒律精严著称的格鲁派,该派最终成为了藏传佛教最大的派别。

转世制度以宗教的形式,解决了政治权力平稳交接的问题,尽管这个制度并非格鲁派的首创。

这里再提一点,日本佛教也允许娶妻生子。所以看日本战国时代的片子,基本上岁数大的大名都是出家人。前几年还有个新闻说,有个寺院的主持,为女儿招婿,条件是女婿必须出家,继承家传的寺院。

甘丹赤巴

与多数活佛职位、称号的世袭不同。甘丹赤巴这个职位不由转世传承,也不是终生制的。拥有这个头衔者将成为格鲁派的教主,任期7年。达赖、班禅从理论上说,还算是甘丹赤巴的下属。但这个职位由于没有政教合一的政权做支撑,只是个荣誉性的虚职,一般由格鲁派中学识最渊博的人出任。这也是唯一的一个不论是不是转世活佛,也不论出生地区和出身的寺院以及年龄大小、贵贱高低、声望大小等条件的职位。个人以为只有这个职位,才最符合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思想。

法王

法王这个名词,最早接触是在看金庸小说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除了金轮法王之外,其他一概不知。后来查了一下,大约是高级活佛或者大活佛的意思。

有大活佛,就有小活佛。小活佛的影响力可能也就庙里的数十徒弟而已。比如拉卜楞寺,规模在格鲁派六大寺中,处于中游地位。解放初,就有大小活佛上百人。

莲花生 & 阿底峡

莲花生大师,将佛教引入西藏的印度僧人。第一位重要的藏传佛教大师。

阿底峡大师,也是印度僧人,噶当派的奠基人。复兴藏传佛教的第一人。

八思巴

最早认识八思巴,是看黄大仙的《破碎虚空》,后来才了解到此人的厉害之处。

他是萨迦派最知名的教主,在西藏首创政教合一的政体,还帮助忽必烈创制了蒙古新字。他的出现标志着藏传佛教开始摆脱印度的影响,成为有自己特色的独立教派。

八思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僧形象:人们提起高僧,往往不自觉的就往年高德勋、德高望重这些词上靠。但八思巴是很年轻的,他担任蒙古国师的时候只有25岁,享年也只有46岁。

他最知名的典故是在23岁时,参加上都举行的佛道辩论会。两派各参加十七人,佛教方以少林寺为首组成,八思巴以观摩者身份出席,但在辩论中道教以《史记》为论据驳斥佛教正统,佛教方一时无以应对,此时八思巴引用道教的论据进行阐述列举出道教方的论据自相矛盾。最终,辩论以道教一方承认自己辩论失败而告终,十七名道士削发为僧。

宗喀巴

他的事迹之前已经提过了。他在38岁时,改戴黄色桃形僧帽的事,不知怎么的,总给我一种在孤独中前行的坚守正道的修行者的印象。

Fork me on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