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killerfarm Hacking V7.0

再谈高考(二)

2020-07-06

再谈高考

中专的含金量是如何下降的(续)

到了90年代初,国家开始试点教育产业化。首先是在国家统招计划之外增加了少量的地方定向生和委托培养生;后来又在国家的招生计划之外增加了地方招生计划。招生数量的增加降低了录取分数线(十分左右),但这种降分录取者需要向学校缴纳一定的培养费用。

通常来说,培养费用一般是学费的2倍,加上学费本身,就是3倍,且持续2~3年。即使是城里的工薪阶层,也有些费劲,更不用说广大农民了。

相关资料如下:

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2210元。

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

而同期的学费:1999年大概是3000~5000,现在大概是6000~8000,增幅不到一倍。也正是由于费用的问题,这类计划外招生,通常都是招不满的,很少存在名额问题。

国家既然打开了一扇门,自然也要关掉一扇窗户。首先是中专干部身份的取消。这个的时间点各地略有差异,但应该就在1995年前后。也就是说,到了苟晶上中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干部身份的了。

紧接着,中专也不包分配了。这一举措和上一举措相隔也就一两年的功夫。有的地方甚至是一步到位。自此之后,中专学历对于农村人来说,几乎和垃圾无异了。

但对于城里人,中专还有一定的用处。比如本案中的邱小慧凭借着该学历,最终成为了一名教师。因为按照当时的招工政策,中专是满足工人条件的。国企安排本单位职工子弟的就业,不仅是完全合法合规的,甚至是国家鼓励的解决就业的行为。

而对于苟晶来说,毕业即失业才是最正常的结局。她复读也好,不复读也罢,无非是用了一年时间省去了委培费用而已,对于结局没有任何影响。

对中专更致命的打击,来自于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但必须指出的是,扩招并非一步到位,1999~2006年之间,每年扩招60万,换句话说,就是每年的形势都和前一年有较大差异。而2006年之后,扩招速度减慢,有的年份甚至只扩招几万人,也就是说2016年的情况和2006年相比,其实可能也就相当于2006年和2003年之间的差距。

因此,苟晶对母校的怨恨也就不难理解了:进去的时候颇费了点劲,结果出来了却什么也不是了。。。他们成为了中专转型期的牺牲品。

PS:从网上的爆料来看,黄冈水利电力学校算是非常对得起苟晶了,给她推荐了浙江的一家大型企业,收入能有三四千。这个起点其实比邱小慧还高,我所在的211本科热门专业,好多同学当年也就这个起点。她从此就在浙江发展了。

苟晶的成绩问题

这次的官方通报特意给出了苟晶的会考成绩,这是之前通报中没有的,这显然有它的深意。会考由于只和毕业证有关,而和升学无关,从来难度就不高,卡住不发高中毕业证,对学校和教育局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大多数中等偏上且不偏科的学生都能拿全A。

不过,偶尔有一门B或者C,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本人高考大概是全省的前0.8%,但不幸也有发挥失常,拿了一个C,还是强项数学,但其他就全是A了。苟晶这样只有一个A的,实在和学霸不沾边。

苟晶的高考成绩也是有玄机的。表面看,在一个区排到了前15%,学习还是不错的,就算只能上中专,那也不过是时代造成的难度问题。可惜恰好当年山东采用了标准分制度,而这个分数是根据全省考生分数经计算得到的,理论上是可以反推她在全省排名的。实际上已经有人推算出了这个排名,苟晶大概是前29.5%,按照2018年的录取比例来看,这个分数大概在二本和三本之间。也就是说,二本都不一定能上。如果是三本的话,含金量和当年的中专,也没差多少。事实上,现在的好多三本,正是当年的中专改制而来的。

但必须指出的是,那个年代,九年义务教育才刚刚普及,同年龄段的人口中,还有大量初中生。如果以这个比例来反推的话,苟甚至有强二本的实力。

但是,我这里不得不再加一个但是,这个反推法也有一个问题。我们比较学历,实际上比较的是非农民人口的学历,对于农民或者农民工来说,有没有学历,或者什么学历,实际上是没啥意义的。而对于城里的人来说,当时的高中录取比,早已接近50%,和现在差别并不大。综上,苟晶放到现在恐怕也就是个弱二本的水平。

官方通报的内容,很明显对于苟晶非常不满。不排除下一步对苟晶采取进一步调查。调查内容可能包括大家关注的,苟晶是否买卖自己名额,是否伪造应届身份等。

牛萌萌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吸毒还矢口否认,搞得警方诬陷她一般。结果直接拘留通报,然后大家才知道,这厮不但吸毒,而且还是惯犯。本来当时不拘留已经是放过她了,还想来这一出?

u1s1,她这个高中班出了两个教授。这还是很牛的,赶得上我所在的某211本科班的水平了。不过,这两位教授的本科也就二本,侧面也可以看出这个尖子班至少在高考上,水平是很一般的,还不如我的高中班。

学历内卷问题

这个问题也算知乎的热门问题了。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没有教员,在座的大多数人根本没资格谈论这个问题。

前面提到,我外公40年代的高小,已经算是文化人了。到了50年代末,城里已经基本普及小学。那时候的小学可不像现在,连留级都没有,读了7、8年小学的也大有人在(比如马云),且越早越多。

60年代初,逐渐推广初中生。刚开始比例很少,比如我爸的姐姐上初中时,同班40个同学,只有2个升了初中。但很快的,也就几年功夫,到了我爸上学的时代,能有一半的人上初中。又过了几年,到了70年代初的时候,高中也变得没那么希罕了。当然,这些都是城里的情况,农村不了解。

可对这段历史做个参考的,还有当年的高考录取率。

你们知道哪一年的高考录取率最高吗?

答案:不是现在,而是1958年。

随着全国高校建设(例如当时北京学院路的八大学院)的大跃进,大学的招生规模有了大幅提高。然而参加高考的人数,还是三年前中考的规模(不到30万人),于是这一年的录取率竟达到了惊人的96.9% 。

但随着同期初中、高中招生的大跃进,这一比率又很快降到了1962年的27.43%。其实,这个比例也不算低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直到1993年才超过这个比例。可见,这一时期升学的主要矛盾还是:高中的人数太少了。

参见:

https://www.sohu.com/a/148468522_613653

1958年,高考录取率96.9%

至于近五年,单位陆续也招了一些海龟。虽然没有美国前50那种顶级学校的,但也基本在50~150名之间,没有特别渣的。唯一让人低看一眼的,大概要数香港的硕士了,虽然学校不错,但是一年学制,能力差不说,外语也不甚高明,根本比不了土鳖。

当然了,以绝对的知识水平来说,肯定还是新人比老人强。我爸时常吹嘘当年他们学校一个年级也就几百人,比我这个渣硕的人还少,可他连三角函数都不会。。。他的同学混到了正教授、博导,然而学历到最后退休,也就是个中专。。。

Other

1957年6月12日上午,汉阳一中青年女教师李穗给初三(4)上课,在批评有些同学不专心学习的时候,就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息。李穗说:“我们学校有1001名应届毕业生,今年能够升入高中的指标只有50个。要发奋学习啊,不然到时候就后悔莫及啊!”本来,李穗对学生也是出于一片好心,希望他们发奋学习考上高中,今后求得光明的前途。然而,她无意中透露的这个信息,却在无意中点燃了导火索,引发了一起学生冲击县政府的闹剧。

汉阳一中事件,由于当时汉阳县属于孝感地区,也被称作“孝感事件”,这也算是上次学历大跃进的著名事件了。


1951——1956年,小学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1957——1968年,初中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1971——1976年,高中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2001——2008年,大学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西藏民族大学——咸阳

河北大学——保定

江苏大学——镇江

河南大学——开封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大学——徐州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大学——黄石

华东交通大学——南昌

西南林业大学——昆明

https://mp.weixin.qq.com/s/j8UA0OdCO1a_PEBjvJYxCg

这13所高校90%同学搞不清它们在哪个城市


长沙师范学校提出了升格为大专的报告,按照一般的套路,升格后应该叫“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但当时不知道哪位领导灵机一动,别出心裁地想了个非常另类的校名——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院!


1956年粮食部在南京建立的南京粮食学校。1981年,学校更名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开始与经济发生了关系。1993年学校在姓名层面剔除“谷物”基因,改名南京经济学院。高校合并浪潮后,学校大力开设财经专业,并在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改名为南京财经大学。

https://mp.weixin.qq.com/s/fGsdDiOOHhXeUMZg4zj8pA

中国改名最成功的5所大学:改名如改命


南新街卫生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南七技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上海第一建筑施工队:同济大学

海淀种猪育选场:中国农业大学

圣马家沟男子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关村文理学院:北京大学

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朱辛庄电工职业技术学校

Fork me on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