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killerfarm Hacking V7.0

先秦, 秦汉(一)

2021-12-01

先秦

成汤之时天下大旱,太史占卜说,要用人牲祭祀天帝求雨,成汤说求雨就是为了天下百姓,怎么能牺牲百姓求雨呢?如果一定用人牲献祭的话,就用我吧。于是沐浴焚香,登上祭台,还没有点火,大雨就倾盆而至。


六卿是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即后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by 《荀子·大略》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晋楚邲之战,晋国败给楚国,晋人逃亡时战车陷在坑里走不动了,楚国人一看乐了,教晋国人抽出车前横木,晋人才从坑里出来,没逃两步马又盘旋不能前进,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兜风的大旗扔掉多余的重物,这才顺利逃走。

晋军感觉脸上挂不住,一边逃一边对楚国人说:“我们可不像你们,有这么丰富的逃跑经验。”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陈不占的人,其人胆小如鼠,邻里都戏称他为“陈大胆”。一天,陈不占正在吃饭,听说国君有难,吓得勺子都掉地上了。但他还是找来车夫,毅然决然要去救援国君。出发时,陈不占两腿打颤,以至于车子都上不去。

车夫笑了:“像你这么胆小的人,就算去了又有什么用”?陈不占义正言辞说道:“我要去救援国君,这是履行道义;至于胆小怯弱,那是我自己的私事。我又怎么能因为自己胆小,就因私废公呢”?

车夫听完大为振奋,驾驶着战车就朝王宫冲了过去。结果陈不占听到嘈杂的厮杀声,以及各种兵器碰撞的声音,半路上竟然活活吓死了。当时的齐国人听说了,都说陈不占这是仁者之勇……

齐崔杼弑庄公也,有陈不占者,闻君难,将赴之,比去,餐则失匕,上车失轼。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人曰:“不占可谓仁者之勇也。”


武丁共有三个配享的配偶,即司母戊妇妌(妣戊)、司母辛妇好(妣辛)和妣癸。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后母辛鼎,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秦国商鞅变法,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少良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鲁国和齐国在郎交战。公叔愚人遇上一个拄仗进入城堡休息的人。公叔愚人说:“虽然徭役使百姓们很辛苦,赋税使他们的负担很沉重,但君子不能为国家谋划,士人不能为国家献身,这可不行,我敢于这样说,就应当做到!”于是他和相邻的少年汪踦上战场参战,两人都战死了。鲁国人不想用孩子的丧礼来为汪踦办丧事,便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他们能够拿起武器来捍卫国家,不用孩子的丧礼来安葬他们,不也是合理的吗?”(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少年自告奋勇上战场,这本身就是一种壮举,体现了为国家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面对这种感人的特殊情况,有着严格等级规定的礼,可不可以被突破,可不可以以特殊情况特殊特殊处理?孔子的回答是:可以。


现在人们对周携王的了解主要来自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系年。


“尸”早于“屍”,古人就是为了区分祭祀的活人(尸)和衍生意义的死人(屍)才分出来两个字,结果简化了又没有区分了,不得不说是简化字比较遗憾的地方。

尸是古代很重要的祭祀神职。商周时期,办丧事或者祭祀的时候,会选一个活人当那个死人或神灵的替身,这个活人就叫尸,他负责在典礼上的一些活动还有吃祭品,后头这种习俗慢慢消失了。

尸位素餐里的尸,就是指的祭祀里那个光吃饭不干活的。还有借尸还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741951

为什么汉语有作为总称的羊而英语却没有?

https://mp.weixin.qq.com/s/vxqjxl0u9ssASddVCL8O1A

夏姬,中国古代的超级美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851982

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二十等爵,杀一名敌军甲士就可以升一级,爵位够用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596471

为何国际史学界多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秦汉

秦制基本上是抄袭三晋制度,特别是魏制。哪怕是到了秦始皇上台初期,秦吏还在抄录、学习魏安厘王颁布的《奔命律》,把魏国新的极限总动员体制当成楷模。换言之当时其他国家或多或少也是“秦制”的。

秦在被征服地区安排了大量的秦人担任“新地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罪被处罚才到被征服地区做官吏的,而且大部分新地吏都毫无上升空间、同时却堵塞了当地有爵领主本就有限的上升之路。

诸如咸阳夜遇盗还得自己拔剑抵抗,“明年祖龙死”、“祖龙死而地分”以及大铁锥事件等大案都查不出结果,刘邦等人在芒砀山聚众做宋江、迁陵县到处土贼不能镇压,都是秦始皇时期也难以有效管理东方的象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1387964

始皇帝迟死几年,扛得住秦末农民起义吗?


Q:“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当时算是胡吹大气吗?

A:看一句狠话是不是色厉内荏胡吹大气,你得看说这句话的人做了什么,所谓“听其言,观其行”。那么说这句话的陈汤做了什么呢?带着一群不算正规军的使节护卫队,召集了屯田的边军,号召了西域各国组成“联合国军”,把占据了康居关起门来当大王的匈奴人给亡国灭种了。之后,他才在上奏的奏书里写了这句话:“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所以,这句话并不是在放狠话,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匈奴不听话,我把他打残了,你们若是觉得我手中剑不利,也可以学他拿项上人头来试试。

汉朝就经常搞这种事。派个使节过去,要么就是使节把人家国王杀了,汉军过去接管;要么就是人家国王把使节杀了,汉军过去接管……后来汉使去了,大家就很老实。


从前代王(后来汉文帝)想去当皇帝,却又害怕成为功臣集团的傀儡;宋昌对他说了:您不用有这种担忧;现在中央政府有您的侄子(朱虚侯、东牟侯)握有权柄,地方上有您的叔伯、兄弟、侄子们(齐王、楚王、淮南王、琅琊王等人)控制着广阔的地方;周勃、陈平等人哪有可能控制您呢?


中央直属的汉地实行郡县制(秦制),东方各地依然实行分封制(周制),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郡国并行制”。

扬州的大王庙,供奉着两位吴王:夫差和刘濞。楹联:“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横额:“恩被千吴”。

战国末期,秦国武力独步天下,但不断有秦人越过边境,逃往楚国;秦国攻占韩国上党地区,但这些人都不愿意当秦民,而纷纷逃往赵国,愿意当赵民。

https://mp.weixin.qq.com/s/hKZ1MNa6SsmZuYg_7HNiBg

西汉的”一国两制”:老百姓喜欢哪一个?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385183922015915

王莽爱改名


看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会发现里面既有刺史,又有太守,还有相。比如说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济北相鲍信,这些人为什么能“平辈论交”共为诸侯呢?

汉朝的制度,其实是郡县两级制,也就是天下分成几十个郡国,每个郡国又分治数个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而国的行政长官为相,都由中央直接任命,秩“两千石”。早年国相位在太守之上,后来皇帝贬抑诸侯,定诸侯相之位在郡太守之下,但是无论上下,两者职能、职权基本相似。

太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自主权极大。同时可以自己辟用僚属,组成小朝廷,郡中人士称之为“郡朝”,和中央朝廷类似。

正是因为太守权重,朝廷于是又把数郡合成一州,把天下划分成十三个州,每个州派一个监察官,专门来监督这些官员是否有不法的事情。但是行政上依然是以太守为主。所以这个监察官的秩并不高,只有六百石。和太守手下的郡丞一样。十三州这个制度,这个数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明清时分,天下分成十三道,然后每个道会派监察御史巡查,如果某个道正好有八个州府,那就是俗称的“八府巡按”。

但是汉家的制度,讲究“以轻抑重”。太守位高权重,而刺史又代表天子督察诸郡、宣达教令,甚至于可以直接弹劾太守,自然权力也很大,于是就故意给了六百石,和郡太守所任命的督邮一样,然而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即便是督邮,其实也是“以轻抑重”,因为督邮相当于一个“郡内的刺史”,可以检举监督县令、县尉,而大县县令的品级也有一千石,高于督邮,而被督邮所制。

但是后来,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展,其路径和明清时期巡抚权力的扩张有点像。早期的刺史,治官不治民,并且也没有治所,就几个郡循环着跑,每年年终还要亲自回到朝廷给天子汇报。后来的刺史不但有了治所——也就是所谓的州治,并且有的直接侵夺太守的权力,让治下的太守出钱出兵。渐渐的成为了太守的直接上级。有些强势的刺史,虽然无州牧之名,已经有州牧之实,而左右也以“方伯”、“牧伯”来称呼刺史。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59912

汉朝州牧、刺史、太守的官阶是何关系,职能有何区别?


刘邦是从小听信陵君的故事长大的,并以信陵君为毕生偶像,少年时还想过投奔信陵君,后来有能力西行至魏国各地时,信陵君已故去多年。青年时作过信陵君手下张耳的门客,每每经过大梁就祭拜信陵君,流氓天子一辈子追寻着的是无忌公子的足迹。

Fork me on 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