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killerfarm Hacking V7.0

日本(三)

2022-09-24

日本

饭岛爱、浅仓舞、朝冈实岭,被称为平成三姬。加上白石瞳,被称为四大天后。

本番,的意思就是“真格的、动真的”,比如做电视节目, 有彩排,和实拍,其中实拍就是“本番”,做出实际行动,实质上的,不是形式上的。

9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是零售系片商(SOD、北都、桃太郎影像等)的逐渐崛起。他们把马赛克越打越薄,最终在新千年以后,导致了伪本番的消失。(因为马赛克已经遮不住作假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88398

日本AV产业产值是多少?

https://www.bachemiao.com/121579.html

关于本番,关于番号,关于一本道


由于日文的语法顺序和中文不同的,汉字和原有的日语固有词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日本人在阅读汉文的时候要进行“训读”,主要是方式是“書き下し”,也就是在汉文中添加“送假名”、“句读点”、“片假名”等调整语序和标注发音,从而辅助阅读。日本人发明这套“训读”的方案,主要是用于阅读和写作文言文的,因此古代日本很多颇有汉学修养的人,虽然半句汉语都不会说,却能看懂和写作汉文。

翻译《三国演义》的京都天龙寺僧人——月堂和义彻兄弟俩,恐怕压根不会说汉语,但是他们在删除了一些冗杂的诗词文章,增删部分内容后,把《三国演义》全书进行了“書き下し”,并且对“难读汉字”标注假名后,在1689-1692年间出版了《通俗三国志》,使得不太认识汉字的一般日本人也能阅读《三国演义》。

日本人对于红楼梦,真的没啥感觉。红楼梦1892年传到日本的,而且红楼梦翻译起来特别困难,这种女性家族小说翻译成日语真的很困难,1951年才全部翻译完。

像明清流行的各种“穷书生和小姐的爱情”,首先得让日本读者懂“中国式科举”是什么吧?这还不如改个人设,自己重新写一篇呢!

日本人正儿八经的理解这类故事,还要到明治维新后,地方来的学生去东京借住人家,半工半读,苦大仇深地考“一高”、“高等文官试验”之后才能领会得到。所以《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这类,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基本没啥共鸣,在明治维新前自然没什么人去翻译。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3809532

日本人只喜欢(三国演义),为什么对其他中国古代小说兴趣不大?

https://www.zhihu.com/answer/2337199753

外国文学作品里有哪些涉及中国的情节?

https://www.zhihu.com/answer/1893483513

有哪些水浒传当代同人作品,比较脑洞大开的那种?


日本还专门产生了一种被称为“两墓制”的习俗,即埋葬墓和祭拜墓分开。就算是家属,埋葬之后也会扔那不管,并在寺庙等场所附近设置另一个祭拜墓进行祭祀。这种习俗正是在十五六世纪开始形成,这也导致了很多埋葬墓由于无人祭祀而成为身份不明的无主墓。到了近代,两墓制已经开始消失,但在近畿的一些农村仍然保留着。像是一些号称是武将战死点的地标,实际上都是明治时期根据当地传说追认的,还有一些寺庙里的所谓武将墓所,也多属于典型的祭拜墓。

利用所谓名将“墓所”或“战死地”对战况进行的判断等,这种看似十分重要的位置信息其实是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的。


越后流军学的始祖是御三家之一的纪州德川家,当主德川赖宣受封荒僻之地,对江户幕府与将军家保持不满。而江户幕府自德川家康以来,奉行武田信玄的军法。江户时代“甲州流”军法勃兴,“甲阳军鉴”的出版更是促进了这一点。于是德川赖宣燃烧起了与幕府对立的雄心壮志,命令家臣研究与信玄敌对的上杉谦信的军法。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3372410

江户时代对“越后流”军学的鼓吹与伪造


明治时代,日本译者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翻译的书名格式也五花八门。举一些和原作完全不同的译名:

《暴夜物语 开卷惊奇》——《一千零一夜》

《西洋珍説 人肉质入裁判》——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露国奇闻 花心蝶思录》——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该撒奇谈 自由太刀余波锐锋》——莎士比亚《凯撒大帝》

《佛国革命 修罗之衢》《佛乱余闻 霜月之夜》——雨果《九三年》

《泣花怨柳 北欧血战余尘》——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甸国皇子 班烈多物语》——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岩窟王》——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噫无情》——雨果《悲惨世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4757031

你见过哪些和原书名截然不同的译名?


当日本移民习惯了东北辽阔土地,大雪漫天,再回到日本,会感到一种格格不入,他们融入不进日本本土。

他们不再是日本人,而是新满洲人,这是一种本土意识,已经在一些日本移民中产生了。

日本战败后,在东北日本人回到日本,产生了思乡题材。


“得宗”是北条氏嫡流家督的称号。宽元四年(1246)时赖就任执权后,幕府内部出现纷争,北条一门的名越光时接近前将军九条赖经(此时赖经已经隐退,将征夷大将军让给了其子赖嗣),企图夺取执权的地位。北条时赖了解此事以后将前将军赖经驱逐回京都,第二年宝治元年(1247)赖经的后援三浦氏灭亡,建长四年(1252)将军赖嗣也被镰仓放逐。摄关将军至此二代而终,幕府迎立后嵯峨天皇的皇子宗尊亲王为宫方将军。历代宫方将军的废立,无一例外由北条幕府决定,将军职位成了北条氏掌握中的傀儡。

室町幕府的武家家门以足利氏为尊。

足利总领为第一,就是足利尊氏至足利义昭这一脉。

其后是御一门,即是镰仓公方、古河公方等。

再一次等是一门众,例如细川氏、吉良氏等,而今川氏正是吉良氏的庶流。

再一次等同纹众,今川氏就是这一类。

再后面的都没有资格使用足利二引兩作为家纹(意思基本上就是你们都不是足利自家人),例如 武田氏 > 朝仓氏 >织田氏,武田还算是同一个老祖宗,朝仓和织田两哥们都是斯波武卫家的御家人,连远房亲戚都不算,就是手下。但织田氏一会自称藤氏一会自称平氏…..实在搞不懂,反正家门都不高就是了。

日本镰仓时代讲究的是嫡流,比如德川氏攀附是新田嫡流。甲州武田的嫡流是安艺武田,骏河今川的嫡流是足利家。这个比较是与源氏嫡流的亲缘关系,至于名门应该是萨摩岛津、周防大内这种不以源氏嫡流为尊的家族。


源义光是妥妥的奸诈小人。义光暗杀甥儿义忠导致了源氏的衰败。源氏一族的内部政治与暗斗的阴谋也被历史学家认为是源氏衰败的原因,而内部暗斗的中心人物正是源义光。

武田氏是清和源氏新罗三郎义光的後裔。一般认为是清光的儿子大膳大夫信义(1128.8.15-86.3.9)在甲斐国武田郷定居时开始自称武田氏的。信义第五子信光就任了甲斐国守护一职,其后这个职务便为武田氏世代相继。

源义光东窗事发,子孙被源义忠遗孤河内经国讨杀,部分躲进了甲斐山沟沟。等到七代栋梁右大将源赖朝举兵,甲斐山沟里的武田信义觉得自己又行了,跑出来想争夺源氏栋梁,最后被清算,甲斐武田的通字从义变成了信。

源赖朝为了打压武田信义刻意扶持平贺义信、安田义定、加贺美远光这些甲斐源氏同族,只不过这些人及他们的后代大多在镰仓幕府中前期站队失误导致家族没落甚至身死族灭,没像武田一样苟到南北朝重新洗牌发家。

武田信武的两个儿子:信成继承了甲斐守护,氏信继承了安艺守护。武田氏信之母为政所执事二阶堂行藤之女,元服时拜领了”源氏嫡流“的足利贞氏的”氏“字。而武田信成不仅出生年月记录没有,生母是谁也不知道。


甲州武田和骏河今川都是清和源氏。甲州武田可以追溯到源义光,而足利氏追溯到源义家,这两人是亲兄弟。骏河今川是足利氏分家的分家。

相比主家吉良氏站错队,跟着二将军足利直义与足利尊氏作对,而且一条道走到黑一直追随南朝,最后只混了个三河领地吉良庄安堵。今川氏明显混得好很多。

在室町幕府时期,今川算“足利一门”,地位明显高于“非足利一门”的武田。

这种地位的差别体现在书札礼上,比如宽正六年将军足利义政写给同为守护的今川义忠和武田信昌的信里,称今川为“今川治部大輔殿”(厚礼),而称武田为“武田五郎との”(薄礼)。时任管领的细川政元写给未成年的今川氏亲的信里,自称“右京大夫政元”,称今川为“今河辰王殿”(河、川在日语里读音相同,在人名里经常混用),同时用了“谨上”的谦辞;而写给武田信昌的信里,自称“政元”,称武田为“武田刑部大輔殿”,没有用“谨上”的谦辞。


这种交谈有个专门词汇——笔谈,古代中日朝越就可以用汉字笔谈了。越南战争的时候,协助美军的韩军,和当时的南越人,都还可以笔谈。可惜战后“西方”国家(美苏欧)主导了世界文化,汉字文化圈笔谈能力逐步下滑,目前几乎丧失殆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6121709

强制所有日本人使用中文,禁止使用片假文字,多久可以同化日本人?


1905年9月5日,《朴茨茅斯和约》签署的当天,失望的日本民众聚集在东京日比谷公园召开国民大会,反对《朴茨茅斯和约》,因为日本得到的只是战略利益,而非民众指望的大笔赔偿金。群情愤怒的日本国民宣布废弃该条约。参会者与警察发生了冲突,民众猛烈地袭击了公园附近的内相官邸,发生的烧、打事件。骚乱持续了3天,最终被政府军镇压。

Fork me on GitHub